油气信息化

储气调峰体系要加快建设、加快改革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及《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等文件规定,2020年底前上游气源供应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地方城市燃气企业和大用户在2020年底前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气能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力争2019年供暖季前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全年日均3天需求量的应急储气能力。

作为天然气调峰和应急的两种手段,储气库与LNG接收站互为补充,各有所长。现阶段综合调峰保供以储气库为主,LNG接收站为辅,其他调峰方式综合进行补充。

1、我国应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

吕淼(北京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冬季采暖和城市燃气用气波动造成的供气紧张局面时有发生,储气调峰能力不足已成为保障稳定供气的突出短板。加快储气库建设是化解“气荒”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我国推进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以《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等文件为依据,推动上游气源供应企业、下游城市燃气企业和地方政府落实调峰和应急储气义务。但现有建设思路尚未完全体现油气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且面临选址建设、投资运营、安全监管、互联互通等困难,处理不当将增加改革成本。

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打破储气调峰能力的供给约束要进行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在制定短期政策时,同样要符合中央出台的油气体制改革方案部署。对提高天然气调峰能力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地下储气库建设。首先,在全国范围组织新一轮建库资源普查,国家组织开展地下储气库可行性研究。其次,竞争出让地下储气库资源。对于参与地下储气库投资、建设的各类调峰责任主体给予政策奖励,例如可按比例抵扣当年其所需达成的调峰储备容量。

二是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建库管理和营销模式。应借鉴已有的国际经验,在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建立相适应的建库管理和运营销售模式。在市场竞争程度不高的阶段,储气库由天然气供应商或城市燃气分销建设和管理,采取“捆绑销售型”进行运营,通过管输费方式回收投资成本;在市场完善阶段,储气库建设与管理模式多元化,既有天然气供应商、城市燃气分销商投资建设,也有独立的储气服务公司。运营模式逐步形成以“独立仓储型”为主(收取存储中转费),“捆绑销售型”和市场型(完全市场化)为辅的多元格局。

三是落实基础设施公平开放,放开储气管网设施建设准入。允许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组建新的储运公司,从事储气库、LNG接收站、管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储运、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将部分储气库、管网项目纳入PPP项目库,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促进公共储气设施投资和服务市场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快LNG接收站新建、扩建和增罐。尽快新上、扩建一批沿海LNG接收站设施,沿海地区短期内可以通过LNG接收站增罐快速提高储气调峰能力。建议将LNG接收储运设施建设核准制改为省级政府备案制,简化审批程序。

五是加快推进储运、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储运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提高储气设施利用率的重要前提,可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发挥储气设施调峰作用。建议鼓励储气设施运营主体承担外输管道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管道互联互通工程,加快管网升级改造,属于三大国有油气企业的管网设施要满足尖峰时期储气库外输能力。

六是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落实用户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政策,鼓励在用气峰谷差大的地方率先实施,引导用户削峰填谷。进一步落实冬夏季价格能够按照市场实际供需上下浮动20%的规定,为天然气市场创造足够的套利空间。

(选自《国际石油经济》2018年第6期,有删改)

2、我国地下储气库运营模式亟须转变

刘剑文(中国石化长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

孙洪磊 杨建红(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天然气中心)

地下储气库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季节调峰基础设施,其发展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从调峰规模、运营成本角度来看,地下储气库具备一定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地下储气库存在建设规模不足、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

目前,国外地下储气库由政府进行监管,尤其是储气库独立运营,离不开政府颁布的强制性政策。完全市场化的美国和相对市场化的欧洲,储气库参与主体众多,社会对储气库运行情况的监管更为有效,建立了透明的交易平台和完善的准入机制。俄罗斯地下储气库建设运营仍是企业行为,与欧美情况不同。随着我国储气库建设的加快,市场化机制逐渐完备,建议我国可借鉴国外储气库的3种运营模式,即“峰谷气价”“租赁库容”和“独立仓储”。2025年之前我国天然气行业处于市场化推进阶段,建议储气库与销售公司绑定,推荐“峰谷气价”“租赁库容”的复合方案,实行“两部制”价格,租赁部分库容;随着我国天然气行业市场化程度提升,地下储气建成一定规模后,可采取“独立仓储”方案,实行市场化定价、公平准入模式。

首先,解决地下储气库垫底气问题。垫底气是储气库建设中的最大问题,由于垫底气并不具备采出价值,为了大规模建设地下储气库,建议由国家建立相关产业基金,参与储气库的建设,负担垫底气的部分成本。储气库建设单位也应积极与上游沟通,在天然气价格处于波谷时期,加大垫底气的注入,尽量减少沉没成本。

其次,实行“两部制”价格和调峰气价。开放储气库,在储气库运营方面实行“两部制”价格,在市场销售方面实现调峰气价落地,是破解当前中国地下储气库发展困局的根本举措。调峰气价格改革是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按照渐进式改革模式,“两部制”价格有助于理顺储气库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化定价或调峰补贴,有助于储气库实现盈利目标,提高业主单位扩大或新建储气库的积极性。

再次,逐步放开储气库自主经营。从欧美国家储气库发展历程看,随着市场逐步成熟,地下储气库业务将从生产、管输业务中分离出来并独立运营。建议国家加强储气库能力核算,简化储气库建设审批,发布鼓励储气库自主运营政策。石油公司审查地下储气库矿权等遗留问题,梳理上下游供气、调峰合同,在满足自身平稳运行基础上,挖掘地下储气库潜在价值,开放第三方准入,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地下储气库单独项目盈利。未来,在满足市场负荷的基础上,当储气库能力存在富余时,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及石油公司逐渐放开储气库自主运营权,帮助储气库实现盈利。

最后,实现储气调峰多元化,尽量避免需求侧调峰。虽然地下储气库在季节调峰中具有较大优势,为了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仍然需要LNG储罐等调峰方式来应对应急调峰、日调峰甚至小时调峰。因此,未来我国储气调峰产业应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基础,以LNG储罐为辅的调峰模式。建议未来尽可能减少需求侧调峰规模,加大调峰设施能力,用切实行动给予下游用户及监管部门以用气保障的信心。

(选自《国际石油经济》2018年第6期,有删改)

3、LNG接收站:调峰保供的现实选择

段兆芳(中国石油经技术研究院)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清洁取暖工作的深入,以及“煤改气”工程的快速推进,冬季天然气需求愈加旺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国冬夏季平均峰谷差高达1.71。受制于地下储气库、管道等基础设施,LNG逐渐成为调峰保供主力。

2006年,我国第一个接收站——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建成投产。10多年来,我国LNG进口量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LNG进口量3829万吨(折合520亿立方米),同比增速达46.9%。我国超过韩国,成为居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国,在全球LNG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未来随着我国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和天然气市场的逐步放开,LNG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事实上,地下储气库是调峰保供的最优选择,但无论从建设条件、技术经济性还是资源保障程度看,大力提倡LNG接收站应急调峰最为现实。截至2017年底,我国建成LNG接收站15座,进口能力5640万吨/年。其中:中国海油2980万吨,占52.8%;中国石油1900万吨,占33.7%;中国石化600万吨,占10.6%;广汇和九丰分别为60万吨和100万吨,占比1.1%和1.8%。

2018年1月底,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投产,一期设计接收能力300万吨/年;中国海油深圳迭福LNG接收站已初步建成,具备投产条件,接收能力400万吨/年。预计2018年,新奥舟山LNG接收站有望投产,届时全国LNG总接收能力将达到6640万吨。

我国LNG接收站正在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方地区位于大连、唐山、天津、山东的5座接收站总能力合计2070万吨,占全国总接收能力的比重为34.8%。2017年,华北地区LNG进口量1102万吨,占28.8%,较上年增长6.9个百分点;东北进口202万吨,占比5.3%,较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互联互通工程的实施,南方地区的LNG接收站将发挥更多的调峰保供作用,冬季将有更多的LNG气源通过管道供应北方。

我国LNG接收站投资建设正在加速,储气调峰潜力巨大。目前,浙江宁波、山东青岛、上海洋山、江苏启东等多个接收站二期扩建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海油滨海、漳州、中国石化温州等LNG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江苏如东LNG接收站三期扩建项目获江苏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北京燃气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天津南港LNG接收站应急储备项目。如果全部建成,2025年前中国LNG接收能力将超过1亿吨。

2017年,中国LNG接收站整体利用率在67.9%,随着新建接收站的陆续投产,LNG接收站调峰保供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掘。按照日本和韩国的经验,2017年日本LNG接收能力约2亿吨,进口量8352万吨,接收站利用率41.8%;韩国LNG接收能力约1亿吨,进口量3783万吨,接收站利用率37.8%。
(本文转自石油商报,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源 | 石油商报     时间 | 2018-07-10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