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总地质师、同济大学教授朱伟林主讲的关于“全球深水油气”学术报告会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党委书记朱业宏主持。武汉校区常务副校长赵林、校办主任杨显贵、地科学院院长何幼斌、地科学院教授张昌民以及武汉校区相关学院共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中,朱伟林教授从“世界深水油气概况”、“世界深水油气近十年的发展”、“世界深水油气实例”、“中国深水油气发展”、“深水油气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五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全球深水油气现状与发展趋势。
朱教授由“全球第一口海上的钻井”展开论述,简要介绍了世界深水油气的发展史和现状。他借巴西Libra盐下灰岩油藏的例子,对世界深水勘探热点区墨西哥湾、巴西东部、西非几内亚湾进行介绍,进而谈到了近十年来深水区油气勘探趋势,“近十年间,深水油气发展迅速,它已经由浅水盐上走向深水盐下、由南大西洋中部向两翼展开、由大西洋向印度洋拓展、由构造走向地层岩性”。
谈到我国深水油气的发展和挑战,他表示,深水油气往往都存在于四五千米的深水下,诸多原因导致了我国深水油气虽然前景广阔但是难以开发的现状。南海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南海北部深水勘探面临着勘探开发投资巨大、作业和工程难度大等挑战,而地震、钻井等资料不足,对于烃源、储层、大型圈闭等地质条件认识不清也给南海中南部深水勘探增加了难度。”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深水区最有可能产油呢?朱教授说,高温和地区自身的地质条件对于油气的产生都起着很大的作用。针对我国深水油气的现状,朱教授提出了四个深水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即深层“盐下”、“超深水区”、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低勘探程度深水盆地群区域。
“深水油气已成为当今世界大油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其潜力巨大。但随着油价的大幅波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因此就需要不断创新地质理论和技术。” 朱伟林教授总结道。
报告会结束后,针对长江大学青年教师及学生提出的“古大陆的分离与深水金三角的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与油气有关专业的学生应如何学习”等问题,朱伟林教授均做出了细致解答。
(本文转自中国高校之窗,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