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
3月15日凌晨的维修车间,钠灯将国家电投集团国核示范管阀维修工于德宝的身影拉长。他伏在直径不足10厘米的阀座上,指尖感受着砂纸与金属的每一次摩擦。
一台核电机组有上万个阀门,有的用于切断或接通管路,调节核电站水、蒸汽等非腐蚀性介质的流动,有的用于压力与安全保护,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核心设备。阀门是个“易耗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有表面磨损,不及时修复则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此时,阀门的维修研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次重要试验中,化学容积系统一处气动调节阀突发内漏,试验被迫停滞。面对这个制约项目进度的“死结”,于德宝挺身而出。
“材质太硬,必须用粗砂开路。”灯光下,他耳贴研磨胎具,捕捉砂纸声的微妙变化,如同医生听诊般精准判断换纸时机。8小时连续作业后,密封面纹理在蓝油试验中呈现完美连续线,泄漏率骤降至标准值的五十分之一。
正当众人在收拾工器具、准备庆功时,于德宝却举着放大镜一点一点仔细检查。突然,他发现阀座边缘有一个比针眼还微小的斑点。“核安全容不得‘差不多’!”他顶着劝阻,执意启动二次精磨。当泄漏率最终锁定合格标准的四分之一——50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时,这位“完美主义者”终于露出笑容:“每减少1微米误差,就多一分安全底气”。
于德宝的双手,是阀门密封面的“终极判官”。从直径达DN400的巨型闸阀,到指甲盖大小的DN10安全阀阀座,经他研磨的阀门密封面,精度可达5微米以下——这一数字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却承载着核电站安全防线的千钧重量。
“阀门研磨是门‘听声辨质’的学问。”于德宝向年轻同事传授经验时,总爱轻敲砂纸演示,“当研磨声从粗粝变得细腻,就像金属在唱歌”。作为“国和一号”关键阀门研究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他的研磨手法被业内誉为“教科书级”:砂纸目数的精准递进、研磨力度的均匀把控、“8”字轨迹的完美勾勒,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对极致的追求。他独创的“蓝油导向复验法”,让密封面检测精度提升数倍,成为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的“秘密武器”。
如今,于德宝的研磨技术已成为“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品质标杆。那些镌刻在金属上的细微纹路,不仅记录着一位匠人对精度的极致追求,更构筑起核电安全防线的坚实基座。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在核电站,99.99%的完美,就是100%的失败。”无数如于德宝般的核电匠人,以毫厘之争的执着,书写着工匠精神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