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核心技术装备掣肘我国氢能产业化 国产化进程亟待加快

我国部分氢能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多数停留在实验室和样品阶段。因此,亟待加强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的技术转化,加快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批量制备技术,全面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与批量生产。

   “国外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售价约在四五十万元人民币,我们购买一套燃料电池电堆就要花这么多钱。关键设备和材料的瓶颈不破,产业发展将大大受限。”

“目前,我们所用的燃料电池电堆是从加拿大直接采购,产品售价高、购买周期长。若能实现国产化且质量有保障,肯定愿意优先考虑国内厂家。”

“在建设加氢站时,我们不是没有试过国产装备,但第一批用完,还是决定改用进口。成本虽高,但毕竟用起来更放心。”

近日在走访中,多家企业主动向记者提及氢能装备国产化的问题。其中,既涵盖上游的储氢、加氢及运输等环节,也包括中游的燃料电池生产、下游的整车制造等企业。一边承受着高昂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一边不得不依赖进口,即便国内已有产品,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不是一家企业的“烦恼”。多位业内专家证实,我国现已初步掌握氢能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整车生产的主要技术,但关键装备的工业化、本土化亟待加速,这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氢能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版)》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氢能自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以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燃料电池为例,《白皮书》表示,工程化、产业化水平依然滞后。具体而言,“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等,已具备国产化的能力,但生产规模较小;电堆产业发展较好,但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系统及整车产业发展较好,配套厂家较多且生产规模较大,但大多采用国外进口零部件,对外依赖度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衣宝廉称,我国在整车、系统等方面早有布局,但零部件企业相对较少,尤其是核心部件、材料及其配套工艺迟迟未能突破。“像质子交换膜、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设备,国内虽有企业介入,但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可靠性、耐久性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无形中增加成本。”

对企业而言,“成本”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位不便具名的整车制造商告诉记者,其使用的电堆等核心部件,目前为加拿大进口,国内尚无产品可满足要求。“进口成本高、周期长,售后服务也相对麻烦。若有质量可靠的国内产品,我们肯定愿意优先考虑。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加氢站建设等其他环节。广东国联氢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新表示,早期建站时,国产装备曾被作为首选。“但一批产品用完后,我们还是决定改为进口。并非国产设备一定不行,而是在使用中发现,有的批次质量好,有的则差一些。进口装备的成本能高出百分之七八十,但质量稳定、有保障。”

“不过,采购成本虽高,进口设备的维修频率低、使用周期长。看起来一次性投资贵,如果按照全生命周期折算下来,进口设备其实更划算。至少目前,国产装备还需要一定的成熟期。”王德新直言。

来源 |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 | 2020-01-02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