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华北油气:自主研发不停歇

临近岁末,很多工作陆续进入了紧张的收尾阶段,而在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实验中心,自主研发阵地的各个项目依旧在如火如荼进行着。“自从去年自研起泡助排剂现场试验初步成功,揭开了实验中心技术创新序幕,我们就在自主创新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着。”该实验中心主任李国锋说。

紧盯现场

加大研发力度

2019年,该公司实验中心率先开展内部市场化运营试点工作。在自负盈亏的巨大压力下,实验中心聚焦生产第一线,派技术人员深入采油气厂调研分析,了解现场急需,从公司实际出发,制定详实研发计划,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华北油田化学剂的发展变革。

根据计划,实验中心组建项目团队,围绕产品性能需求,开展前期调研,分析论证研究方法,制定实验计划,收集单剂样品,开展复配实验,陆续形成了多个自主研发产品。

低压气井泡排剂与大牛地现用药剂相比综合性能更好,产生泡沫丰富,起泡性能提高8.5%;泡沫稳定性好,稳泡性能提高27.5%;泡沫含水率低,达1%。无土相硅酸盐环保钻井液体系可在泥岩表面形成半透膜,抑制性稳定性更强且易降解,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性和环境友好性。高效井筒除垢体系2小时内溶垢率95%以上,且产生的泡沫稳定性好,耐温耐高矿化度,现场试验两口井,实现快速复产稳产。同时,高温压裂液、可重复利用压裂液、酸性压裂液、清洁水合物抑制剂等一系列新产品仍在有序地开展研发。

精益求精

提高产品质量

该实验中心针对现场存在问题,不断优化已有产品性能。为将人才力量最大化发挥,实验中心进行详细分工,严格明确每项工作时间节点和责任人,阶段进展定期汇报,努力从自身找不足,不断从现场试验中找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现有成果,才能出好产品。不断开拓科研技术人员的思路,提升技术水平,才是成果创新的基本保障。

实验中心一直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在已有成果中优化创新不容易,通过培训,引入技术创新点,交流碰撞出新火花。经过攻关,他们前期研发的压裂用高效复合起泡助排剂经优化后性能提升且持续降本;井筒除垢体系配方升级,表面张力降低,由液相返排转化为气液两相返排,实现除垢后残液快速返排,减少储层伤害;泡排剂团队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形成抗盐抗油抗硫的“三抗”泡排剂新体系。

打通通道

推动成果落地

科技成果只有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实验中心一直以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为创新创效主要抓手,加快自主研发成果转化落地。

为激发研发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让科技成果“物尽其用”,实验中心加大研发成果转化的团队奖励,努力打通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对外多方考察第三方寻求新的合作模式,探索形成推动成果转化长效机制,致力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

2019年8月,无土相硅酸盐环保钻井液体系在大125井试验成功并顺利完钻,钻井周期28.33天,创大牛地气田下古生界盐下探井最短周期记录,较平均钻井周期缩短47.65%,提速增效成果显著。目前该体系正在D1-537丛式井组进行斜井段井壁稳定和钻速、储保等性能现场对比,计划于2020年应用于水平井,逐步全面推广。

低压气井泡排剂完成现场试验5口井,总增产气量1570立方米/天,总增产液量1.78立方米/天,应用效果明显。他们计划扩大现场试验规模,于2020年初完成40吨成品药剂加工,在大牛地气田选取一座集气站进行24-30口井应用,为后期推广打下基础。

来源 | 中国化工报     时间 | 2019-12-31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