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庆油田总部办公大楼
1月14日,中石油长庆油田2018年工作会议闭幕。会议除了确定今年的工作目标外,还提出了今后近20年的发展思路目标,规划5000万吨年油气当量持续稳产20年以上。
这一目标一旦实现,将比肩大庆油田5000万吨持续稳产27年的辉煌成就,也将创造我国石油开发史上又一个伟大奇迹,使长庆油田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最大油气田。
官方消息称,长庆油田发展思路目标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时间是2018年至2020年,在5000万吨已经持续稳产5年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第二阶段时间是2021年至2035年,5000万吨再稳产15年,最终实现稳产20年以上。
长庆油田——大器晚成赶超大庆田
长庆油田成立于1970年,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长庆油田原油年产量曾长期徘徊在100多万吨,直到成立33年后,年产量才上升到1000万吨。2013年,是长庆油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产量历史性突破了5000万吨,建成了中国第二个大庆,被称为“西部大庆”,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压舱石。在接下来的5年,长庆油田以摧枯拉朽之势,勇夺5000万吨持续稳产五连冠,成为中石油的当家花旦,绝对的主角。
长庆油田——地质复杂兴起新力量
众所周知,与大庆油田不同的是,长庆油田生产区域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情况更为复杂,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多以低渗、致密储层为主,开采难度更大。利用传统方式开采这一地区的油气,很难实现经济效益,而要确保这一史诗级工程的落地,需要投入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力量。
传统技术方面,长庆油田不仅在水平井钻井、水力压裂、分层注水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在石油行业一个新兴技术领域,同样也建立了示范——石油数字化。
关于油气生产数字化的畅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由于油气开采难度大,为了缩减运营成本,长庆油田早在2010年就开始大力推进油田的数字化建设,并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的引领者。截止2017年底,长庆油田被数字化联网的油气水井,总数已经突破了10万口。这标志着,中国油气行业的数字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庆油田稳产——数字化建设为标配
长庆油田要实现5000万吨稳产20年,数字化建设将成为这一浩大工程的标配。这一新的趋势必然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据悉,目前长庆油田的油田大数据覆盖率达95%以上,气田大数据覆盖率达100%。因此,长庆油田旗下大部分气田站点已实现无人值守,而油田站点的平均用工,则已减少30%以上。
在当下,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业同物联网、智能化技术融合的呼声极高。石油行业智能化到底是不是大趋势,长庆油田似乎已在逐步做出确切回答。
长庆油田数字化系统的应用
长庆油田现已完成90%的油、气、水井的数字化配套工作,实现了对主要参数的实时采集,对重要场所进行视频监控,远程控制关键设备,安全生产智能预警,紧急状况连锁制动的目标。
生产运行中的实时监控
将油田数字化系统收集到各种实时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站控系统、调控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对这些主要的生产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与调整。功图计量系统每隔十分钟采集油井地面示功图并进行分析判断,计算抽油泵的有效冲程和产量,还可根据工况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预警,较传统的示功图采集法减少大量车辆、人员和地面设备的配置,最主要的是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通过采集站点外输压力、温度及流量的曲线变化,通过站控系统进行监控与分析,实现了对长输管线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时对管线泄漏预警并预测泄漏点位置,较传统的步行巡线,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原油泄漏损失。
视频监控
利用摄像机等监控设备对重要场所图像进行实时监控,集成图像触发技术、车辆抓拍、车牌识别、数据库技术、GPS车辆安全管理技术等,对进入油区的车辆自动识别,可实现闯入报警、智能跟踪、实时图像抓拍,有力地打击了非法盗油。
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抽油机、智能配注、水源井智能控制与撬装化站点上,这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多种设备的操作自动化,并可对设备进行远程的启动与停止,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降低了建设和运行成本。
智能预警技术
长庆油田数字化系统实现了油井工况预警、工艺参数超限报警、可燃气体浓度超限预警、设备状态预警及连锁制动的功能,有效避免关键设备运行异常可能出现的安全环保事故,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油田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解决了目前阻碍油田发展的一些问题,大大提高了油田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为油田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长庆油田作为中国当下最大的油气田,其信息化转型将形成示范效应,将数字技术在石油工业的地位推向新高。不管国际油价是否复苏,在石油工业当中,数字化技术服务都将是一个增量市场,而数字化建设将成为标配!
(本文由穆点咨询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