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塔里木油田库车山前气井解堵攻关侧记
事:塔里木油田迪那2气田的25口生产井中,21口井患上“哮喘”。

因:对堵塞现象认识和对堵塞本质认识不准,解堵技术不配套,效果不理想。

补:认识由表及里,形成“1134”的解堵体系,解堵标本兼治。

果:解堵28口井,解堵“弹无虚发”,所有措施井均获增产。

截至4月10日,因井筒堵塞而“上气不接下气”的克深805井,在实施连续油管疏通加井筒酸液解堵作业后,日产天然气由关井前的4.92万立方米增加到16.35万立方米。

2017年年底,正值冬季保供的高峰期,而当时的迪那2气田25口生产井中,有21口井存在不同程度的异物堵塞情况。与此同时,克深2气田异物堵塞的情形也相当严峻:总井数27口,井筒堵塞异常井15口,占总井数56%。

由于异物堵塞井筒,让气井患上“哮喘”,气井“呼吸不畅”,产量大打折扣,有些气井因出砂频繁被迫关井。井筒堵塞,也“堵”住了库车山前气田群的高效开发之路。

气井解堵就像中医看病,关键要号准井筒堵塞的脉,找准症结,开好方子。治愈这种气井的“慢性病”,可谓一波三折。

2015年之前科研人员通过井口的取样分析,认为井筒异物为出砂,并制定了“油管穿孔、放大生产压差”的对策,能立竿见影,但是无法实现药到病除,容易出现堵塞“反弹”。

2015年至2018年,单井大修或连续油管作业时对井下堵塞物进行取样,发现了垢的成分,对井筒堵塞类型认识上升为“砂+垢”的复合堵塞模式,基于对堵塞物新认识,技术人员对症下药,自主研发出以溶垢为主、溶砂为辅的解堵液体系,有效降低管柱腐蚀,单井解堵液成本节约30万元至40万元。

2018年以后,科研人员经过500样次分析化验,精确地认识到井口取样堵塞物以砂为主、管柱取样堵塞物砂垢同存、全井筒取样堵塞物以垢为主,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取样方法,一套微观分析方法,三套解堵液体系,四套解堵工艺的“1134”配套井筒解堵技术:井筒未完全堵死、有挤液通道的单井,立足于“酸液解堵”;井筒堵塞严重、无挤液通道的单井,立足于“连续油管+酸液解堵”;井筒堵塞严重、连续油管不能疏通的井,立足于“连续油管定点酸化解堵”。

“1134”的解堵体系,是在“靶向疗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做到标本兼治,既解了2018年冬季供气提产的燃眉之急,又成为库车山前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克深2-2-8井关井半年多,成为首口“靶向疗法”的试验井,恢复日产气34万立方米。2018年至今,库车山前共解堵措施28口井,单井平均日增气391万立方米,日增油246吨,累增气12.3亿立方米、增油8.25万吨,避免大修作业10口井。

(本文转自中国石油报,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源 | 中国石油报     时间 | 2019-04-30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