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辽河油田勘探上产透视


辽河油田冬季勘探会战钻井现场。陈允长 摄

兴隆台中生界及外围陆东后河地区发现了2个5000万吨级整装储量区块,东部凹陷中浅层天然气勘探获重大发现……目前,辽河油田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且90%以上为效益较好的稀油、高凝油、天然气储量,为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今年年初以来,辽河油田持续加大勘探力度,更加突出发现经济可采储量,坚持高效勘探与效益勘探相结合,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转变勘探思路

找准方向拓展新区带

辽河油田已步入不惑之年,勘探程度和发现成本远高于西部油田。如何在计划成本内,为油田千万吨稳产提供资源保障,是摆在辽河勘探人面前的难题。

目前,辽河坳陷剩余资源量仍较大,辽河东部凹陷、外围中生代盆地、滩海勘探程度仍较低。勘探研究人员认为,只要选准破题方向,找准制约勘探发展的关键问题,辽河勘探还将有大发现。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精细管理,优选先进适用的技术,按照远近兼顾、盆地和新区并举、有续推进的勘探思路,明确了2018年勘探方向:集中勘探富油气洼陷保储量,拓展潜力区带储备新目标,准备新区新领域谋长远。

今年年初以来,辽河油田兴隆台中生界、外围后河构造带2个5000万吨级规模储量区呈现眼前,奈曼凹陷西部斜坡、雷家陡坡带砂砾岩体2个效益储量区稳握手中。同时,辽河油田天然气勘探、房身泡组火山岩初显真容,滩海风险勘探、柴达木新矿权区勘探迈向新阶段。

为保证辽河油田长期可持续发展,勘探人员不断向新区新领域发起挑战。今年年初以来,辽河油田持续加快新区新领域勘探步伐,滩海风险勘探部署实施了燕古1井,打破了滩海6年的沉寂。在新流转的柴达木盆地辽河探矿权区实施的仙东3井成功钻遇气层,研究人员以此为契机,加快研究节奏,在马仙地区和驼峰山地区部署探井2口,有望今年上钻;在那北—红三旱、马仙—大红沟、涩北3个潜力区块部署二维地震采集1500公里。

加强勘探研究

进一步提升部署质量

部署,关乎勘探成败。部署一口成功探井,能带动整个区带,甚至一个领域的勘探。

为进一步提高勘探部署的质量,辽河勘探系统从勘探目标的选择、部署力量分配、研究组织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勘探部署管理系统。

为进一步落实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关于效益勘探的新要求,辽河油田将研究重点锁定在稀油、高凝油、天然气等高附加值的效益目标上,将经济、可动用作为储量发现的核心标准,效益勘探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取得发现的区块,均在效益目标之列,其中雷家陡坡带砂砾岩体实现直接建产。

在研究力量的分配上,加强了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导,东方辽河分院、录井研究中心为有力补充的研究体系。各单位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势互补。同时,针对重点研究项目打破单位、行政界线,组建一体化研究团队,由物探、录井、测井、地化、钻井的多学科技术专家担任项目组成员,团队成员既各司其职,又有机融合,形成了跨学科、跨专业的高速沟通渠道,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项目研究高效推进。兴隆台中生界、陆东后河等几个地区的勘探成果就得益于一体化攻关项目组的组织模式。

一体化模式

增储建产提质增效

勘探的最终目标是将预测和控制储量变成可动用的储量。在稳产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必须更加注重储量的建产能力和速度。

着眼千万吨稳产总目标,今年年初以来,辽河油田进一步推动增储建产一体化运行模式,改变勘探业务传统的预探—评价—产能建设—生产“接力棒”的运行模式,使资料处理解释、地质工程、生产管理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各专业有效融合,同步提升增储建产速度。

在增储建产一体化模式下,勘探人员不再将试油获得工业油流作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考虑这个区块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如何让这些资源变成产量和效益。同时,开发人员也早期介入研究,一旦发现油气显示,立即开展产能评估,为后期建产做充分的准备,加速了产建过程。

陆东后河地区便是增储减产一体化模式的“代表作”。该区由于主要目的层具有储层低渗的特点,成为制约油藏勘探开发的枷锁,虽见到工业油流,但产量递减较快,陷入了“口口见油,口口不流”窘境,这使得后续的油藏开发也望而却步。

在综合考虑预探成本的基础上,辽河勘探人员创新提出“直井控制面积、水平井落实产能”的部署新思路,通过精细识别主力油层段、精准水平井钻探、细分层段高质量压裂,实施的河平1井平均日产油高达23.8吨。

(本文转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源 |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时间 | 2018-11-15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