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一个老石油人眼中的“沧桑巨变”


大港油田采油量迈上新台阶 大港油田供图

改革开放40年来,大港油田经过多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突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实现了“破茧化蝶”。通过自我“革命“,大港油田的管理体制日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迸发,广大职工创新创造的活力空前活跃,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工作两年后,母亲从山东来大港油田看我,傍晚时分,漫漫长堤上,眼前母亲所乘坐的汽车越来越近,身后是如火如荼的石油开采现场,长堤一侧,夕阳洒在河面上,一艘艘小船和茂密的芦苇随风荡漾,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往事,大港油田退休老干部李长虹描述了这样一段充满“诗意”的场景。当年的大港油田,很多人都觉得这里到处是沼泽地,一片荒芜,可他却觉得油田处处充满着诗意和希望。

东部石油工业“小摇篮”

1972年,李长虹来到大港油田,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候的大港油田全名叫“大港油田会战指挥部”。“当时指挥部附近已经有几条路了,穿港路、红旗路,但是路都非常窄,我们都住在简易房中,喝的水是含氟高的苦咸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李长虹告诉记者,1964年,7700余名大庆石油工人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命令,披着松辽会战的风尘,挥戈南征,奏响了渤海湾石油勘探开发的序曲。“那时候只知道华北肯定有油,却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个地方有油,石油工人奋战10余个月,风餐露宿,打了20余口探井,均未发现工业油流,准备转战其他地方时,北大港海堤附近的港5井发生强烈的井喷,成为大港油区的第一口出油井,同时也成了华北地区第一口出油井。港5井被称为大港油田的功勋井,大港油田从这口井起家,从此井以后,又打了许多探井,均获高产油流,因此决定建立油田。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大港油田因此得名。”

“上世纪70年代,大港油田的勘探队发现了任丘油田,当时只有中东地区有千吨井,日产千吨石油,可任丘油田接二连三发现千吨井,可了不得。除了任丘油田之外,唐山冀东油田也是大港油田勘探队发现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是从大港油田起步的,所以大港油田又有着东部石油‘小摇篮’的美誉。”回忆起往事,李长虹娓娓道来。

老油田工人见证改革历程

大港油田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一直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排头兵。

50多年来,大港油田经历了数次改革。1994年10月,大港油田被确定为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单位之一,这是陆上石油企业唯一一家国家试点企业。1995年12月,大港石油管理局更名为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8年,在石油行业率先整体建立了HSE管理体系。1999年6月,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分开,核心业务(油气勘探、加工销售)改组为上市公司,成为中油股份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非核心业务(钻井、修井等施工作业技术服务、机械产品加工销售)作为存续企业,仍然沿用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称。2008年,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钻井等施工作业技术服务业务和机械加工制造业务分别与华北油田相关单位组建为渤海钻探公司、渤海装备公司,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其他单位与大港油田公司整合。目前,大港油田公司的业务包括勘探开发、生产辅助、矿区服务、多种经营四大板块。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油田人创业创新的热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港油田真正融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竞争就有动力,曾在短短五年内,实现企业年收入从30多亿元增长到100多亿元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港油田在石油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比较早地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表现在对国家的责任、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对员工的尊重等方面。”作为一名老石油工人,李长虹见证了大港油田改革和蜕变的过程。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一个集石油勘探、油气生产、原油加工、机械制造、科研设计、施工作业、后勤服务、社会公益、多种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油气生产基地,从当初的只有7700余名勘探队员,发展到现在的具有20万常住人口的石油新城。

(本文转自滨海时报,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源 | 滨海时报     时间 | 2018-09-18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