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在“一城一策”的助推下,2018年智慧城市建设将获新进展。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计,2016-2020年,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继续保持30%左右的增长,到2020年或可达6400亿元。
虽然我国内主要智慧城市实践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其中也存在群体“数字鸿沟”明显、监控与评价环节缺失、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下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要知道,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及业务提供商以及最终用户等,涉及范围广,存在问题多,比如在战略、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传感器网络、云计算、超级计算等技术目前也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这对于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无疑是一大难题。
显然,中国政府也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在“十三五”规划,我国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
回顾过去几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程,自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至2016年,我国已选择数百个城市或城镇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7年,以设立雄安新区为标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已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或正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城市大约有五百个。
同时,为实现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节能减排等目标,过去几年,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力提倡推行“城镇化”。相关部门还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将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个城市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同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工作的目标。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处于实践阶段,是加快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期。在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立项的智慧城市标准达34项,发布5项,进入报批阶段的16项,处于草案征求意见、待送审等阶段的共13项。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建设已步入快车道。
此外,从2017年6月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便已决定启动试点工作,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遴选10个城市,对已发布和在研的11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进行为期两年的针对性测试和验证,其中中国5个城市,欧洲3个,美国和日本各1个,最终结果将于今年5月份公布。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中国区)首批试点工作会在成都举行,会议通报了2017年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评审结果,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南海区顺利通过ISO最终评审,开始启动相关工作。
智慧城市国家标准是基础的、通用的标准,各市要形成自己的模式和指标。有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预计还将再发布10多项智慧城市建设标准。2018年,“一城一策”将更好地发力智慧城市建设。
(本文转自中国智能制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