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关于我国炼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考
我国炼化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炼油产能严重过剩,油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是化工产能尤其是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端产能不足。炼化结构转型升级是解决矛盾,实现我国炼化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炼化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包括,炼油从生产燃料为主向生产燃料/化工原料为主转型,化工从石脑油生产烯烃为主向原料多元化/低成本化转型,炼化产品向清洁化/高端化转型,炼化生产向安全清洁绿色高效转型,从单厂发展向园区化、基地化、一体化、集约化区域发展转型,企业生产控制模式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炼化业务从面向国内向面向国际市场转型。

伴随着我国石油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炼油产能迅速扩张,已呈现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开工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炼化行业同时面临着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消费柴汽比持续下降、化工产能尤其是高端产能不足、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新能源汽车等交通替代快速发展等严峻挑战,炼化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 我国炼化行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

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

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竞争更趋激烈

国家政策及行业监管日趋完善,安全环保要求提高

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将减少对传统油品的需求

2、 炼化行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2.1 炼油能力严重过剩,成品油供过于求矛盾加剧

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约为8.0亿吨/年,原油加工量为5.7亿吨,开工率为70%,我国炼油行业已属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过剩产能约8000万吨/年。预计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9.0亿吨/年,届时过剩产能将达1.1亿〜1.3亿吨/年,产能过剩态势进一步恶化。

炼油产能过剩将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由此带来开工率不足、盈利能力下降。我国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炼油产能盲目扩张,不断调整优化布局;另一方面要坚决淘汰规模小、成本高、竞争力差的落后产能。炼油能力过剩也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成品油供过于求的矛盾,国内成品油市场进入了充分竞争时代,将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2 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消费柴汽比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柴油消费增速下降,2016年我国柴油消费量下降5.1%,这是我国柴油消费量自2001年以来首次下降。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约为3.24亿吨,增速与上年相比有所回升。我国成品油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消费柴汽比持续下降,2017年下降至1.36∶1。

总体来看,我国柴油消费量基本达到峰值,2020年前将基本保持在1.75亿吨/年。预计我国汽油消费量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可达1.7亿吨/年;航空煤油消费量则将持续增长,由2017年的3345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000万吨,并逐步上升到2030年的6000万吨。未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将保持较低增速,消费柴汽比将进一步下降,预计2030年下降至1.1∶1。

2.3 乙烯产能仍然不足,当量消费缺口较大

乙烯的技术水平、产量、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2017年,我国乙烯产能为2450万吨/年,产量为1820万吨,当量消费量为4250万吨,当量消费量缺口达到2430万吨,仍需进口大量的聚乙烯和乙二醇等乙烯下游衍生物。预计“十三五”末,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3200万吨/年左右,年均增速约为9.0%,高于“十二五”的7.7%,但每年仍有约2000万吨当量的需求缺口,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乙烯装置产能。

我国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工业面临着来自煤化工及乙烷裂解等低成本乙烯的竞争压力。目前,石脑油裂解装置的乙烯生产现金成本约为550〜600美元/吨,而北美乙烷裂解装置的乙烯生产现金成本约为300美元/吨,保持着绝对的竞争优势。中国煤制烯烃生产成本略高于石脑油蒸汽裂解,随着油价回升将更具竞争力。

2.4 部分石化产品还存在短缺,化工材料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聚丙烯(PP)、聚乙烯(PE,包括LLDPE、LDPE、HDPE)、对二甲苯(PX)等主要石化产品依然存在供给不足、依赖进口的局面。2017年,我国聚乙烯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到1154万吨,部分缺口由中东等地区的低成本大宗产品填补,而高端产品市场由来自欧洲、日本、美国等地的进口产品占领,聚丙烯和对二甲苯缺口也进一步增加。预计未来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仍旧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并继续受到国外低成本大宗产品和高端产品的双重冲击。与之相反,随着我国对二甲苯大幅扩能,预计未来几年对二甲苯将供需基本平衡。

此外,我国高性能产品自给率偏低,工程塑料自给率只有52%,高端聚烯烃塑料低至39%,功能性膜材料也只有54%,供需缺口较大。以高端聚烯烃塑料为例,2015年我国茂金属聚烯烃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辛烯共聚聚乙烯自给率也仅有7.7%。党的十九大绘制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化工材料消费将大幅增长,化工材料市场空间巨大。

3、 我国炼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

3.1 炼油从生产燃料为主向生产燃料/化工原料为主转型

面对炼油产能过剩、化工产能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炼化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方向是从燃料型炼油向燃料/化工型炼油转变,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拓展燃料型炼厂的发展空间,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燃料型炼厂转型可通过新建乙烯裂解装置、芳烃联合装置等,多生产三烯、三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也可对现有炼油装置挖潜增效,多产化工原料,例如利用催化裂化多产丙烯,催化重整多产芳烃;以及加氢裂化向化工型转变,多产裂解原料和重整原料或者多产航煤等。

在转型过程中,需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炼油的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用化工的理念重新理解、定义、设计炼油过程。例如,基于分子管理的石脑油正构烷烃分离技术,能够从烃族组成层面提高石脑油加工装置进料理想组分比例,发挥石脑油价值。

3.2 烯烃生产原料从以石脑油为主向多元化、低成本化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以石脑油作为烯烃尤其是乙烯的主要原料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的快速发展,非石脑油路线制烯烃的份额有所提升。目前,国际油价已逐步回升至中高位水平,石脑油路线制烯烃成本上升,生产经营压力增大。未来几年,随着我国乙烷蒸汽裂解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我国烯烃原料结构将进一步向多元化、低成本化转型。我国炼化企业烯烃生产要持续进行原料结构优化,烯烃生产原料从以石脑油为主向多元化、低成本化转型,充分有效利用油田伴生气、炼厂干气等资源,切实降低烯烃生产成本。

据IHS公司数据,2016年我国乙烯裂解原料中石脑油所占比例为63%,煤/甲醇制烯烃的比例为15%;预计至2020年石脑油所占比例将下降至53%,煤/甲醇制烯烃的比例上升至23%,且乙烷和丙烷占比有所提升。

3.3 炼化生产与产品向安全清洁高效、绿色高端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是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炼化生产向安全清洁绿色高效生产转型,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环保法规,监管日趋严格,行业发展约束增大,我国炼化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合法合规经营,同时要继续加大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例如应用更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企业环保指标等。

我国汽柴油质量清洁化步伐不断加快,汽柴油质量标准已经与欧美等地发达国家接轨。自2017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国V汽柴油质量标准,北京开始实施京Ⅵ标准;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实施国Ⅵ汽柴油质量标准,其中汽油执行A阶段标准,汽油B阶段标准将于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我国炼化企业除了生产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油品,还需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标号汽油、航煤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未来,随着国家政策、汽车发动机技术升级等变化,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将持续下去。

我国高端化工产品产能不足,需要加强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化工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在以“科技引领、构建链条、迈向高端”为主题的2017中国(濮阳)石化产业精细化发展大会上,我国化工产品高端化路线图设定了具体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高端化工产品国内自给率达到60%以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领先型炼化一体化骨干企业高端产品比例要达到70%,力争80%;中国化工集团等传统大型化工企业力争70%;现代煤化工企业力争50%。

3.4 炼化产业发展向布局基地化、生产控制模式智能化转型

建造世界级炼化基地,实现园区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有利于加强区域内资源优化和原料互供力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优化发展。世界石化大国多以区域化模式发展石化工业,大型石化基地炼油规模普遍在4000万吨级以上。例如,美国墨西哥湾炼油能力4.7亿吨/年,占全美约50%;荷兰鹿特丹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乙烯能力300万吨/年;新加坡裕廊炼油能力6300万吨/年,乙烯能力387万吨/年。

我国杭州湾、渤海湾虽然达到世界级石化基地规模,但我国石化工业整体规模化、基地化布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呈现“多、小、散、乱”格局。为彻底扭转我国重大石化项目布局分散的局面,国家制定并推行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促进我国炼化行业向园区化、基地化、一体化、集约化区域发展转型。未来,我国将持续开展区域内资源优化,尤其是加强石化原料及中间物料的互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链。

为促进炼厂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与内涵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炼厂成为炼油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智能炼厂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能够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在石化和化工行业建成80家以上智能工厂。中国石化在智能化炼厂建设方面发展较快,建设了九江石化、燕山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4家智能工厂;中国石油也在积极推进智能化炼厂建设。

3.5 炼化业务从服务国内向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型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炼化业务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石油经过多年的持续科技攻关,已经具备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大型氮肥等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能力,在催化剂等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自给。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的炼化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服务优势,与“一带一路”资源国开展合作,布局炼化项目,可在当地对石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

我国要加大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出口力度,重点是东南亚和西亚/北非地区国家。针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化肥需求持续上升的现状,可考虑转让、输出过剩化肥产能。同时通过成套技术的输出,可以带动炼化催化剂、烟气轮机、滑阀等产品物资装备的出口,还可以利用国外低成本天然气(伴生气)的优势,建设甲醇或化肥生产装置,与国内的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等实现互补。
(本文转自:国际石油经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源 | 国际石油经济     时间 | 2018-06-28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