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企保障长协价,进口煤数量大幅增长,水电发力等众多利好下——煤价还能涨吗?
几周以来一直火热的煤炭价格有望阶段性下降,而促成这一目标实现离不开“无形的手”——市场的力量。日前,国家能源集团率先把外购煤长协价格控制在600元/吨以内,陕煤化集团、中煤集团、伊泰集团等纷纷响应,均发布了合理区间价格的煤炭交易规则,为当前火热的动力煤市场带来一丝清凉。现阶段,大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对稳定煤价形成了清晰的判断。
日前,国家能源集团降价销售的系列消息,这两天来大有刷屏之势。国家能源集团把外购煤长协价格控制在600元/吨以内,同时强化合同履约,高效组织煤源、稳定煤炭价格,这种高站位表态充分体现了大型能源企业的担当,也可以解读为煤价回调集结号的开始。
6月11日开始,多家重量级煤炭企业纷纷响应。截至目前,已有陕煤化集团、中煤集团、伊泰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淮南矿业等大型国企相继发布了合理区间价格的煤炭交易准则。陕煤化集团和中煤集团均表示,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高效组织煤源,为保供稳价提供资源支撑,并全力做好年度中长协合同履约,坚持诚信经营、强化合同兑现。中煤集团还在确保用户长协合同兑现的基础下,以5500大卡595元/吨的现货价格供应国投集团5万吨和浙江能源集团4.8万吨两批煤炭。
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陕煤化、山东能源集团等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代表,伊泰集团等作为民营企业代表,都积极推出保供稳价措施,充分表明了市场主要煤炭企业对稳定煤炭价格、回归绿色区间取得了共识。如果细分的话,陕煤是“直达煤”的代表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中煤和伊泰是“下水煤”的代表企业,这也侧面说明煤价下降是各方的共同选择。这些业内领军企业做出表率,势必带动煤炭企业重新审视市场形势、回归理性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型煤企降价的长协包括季度长协、月度长协和外购煤长协。据测算,这些长协加上年度长协的比例已占到主要电力企业煤炭供应量的7成左右,再加上坑口煤、进口煤等其他渠道,真正的市场煤总占比其实相当小。而且,煤炭长协起到了稳定煤炭市场的“压舱石”作用。今年以来,长协履约率进一步提高,年度长协一直稳定在550元/吨左右,对稳定煤炭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部分企业担心“迎峰度夏”期间煤炭价格会过快上涨、导致市场供应偏紧的情况,可以理解但不应过分焦虑。客观上应当看到,在用煤淡季时煤价就出现过几次大幅异常波动,很显然并非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这种煤价上涨也非供需不足造成,而是被资本拉高。从供需两侧看,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依然是基本面。
一方面,有关部门已经着力协调重点产煤地区和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产能利用率,努力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少量煤矿虽然因达不到安全环保要求临时减产或停产,但据了解,目前煤炭资源主产地供应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整个煤炭市场供需依然保持基本平衡。
此外,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据从有关方面了解到,5月下旬开始,进口量猛增,同比增加200多万吨,特别是下游电厂用煤得到了有效保障。前5个月煤炭进口量1.21亿吨,同比增加900多万吨,增长8.2%。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煤炭旺季的到来,预计进口煤还会继续增加,满足国内电煤需求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还有,新能源替代电煤的能力正在凸显。水力发电随着汛期到来迅速提高。据了解,5月份以来增幅达到10%,目前水电已经占到总发电量的20%。此外,港口库存充足合理、铁路运力有保障。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数量为661万吨,较5月底增加130万吨。而电厂存煤总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22天以上。
在政策落实到位、大型企业带头稳价保供的形势下,煤价并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基础。然而,近段时间出现的几次煤炭大幅波动都不得不让市场警醒,没有涨价基础的情况下何以大幅波动?原因恐怕依然是资本逐利、跟风炒作,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才真正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总的来看,先进产能逐渐释放,产量稳步提升,港口库存保持较高水平,水电逐渐发力,新能源替代效应明显,加之长协煤占比不断提升,电厂存煤处于高位,这些因素均将对市场煤价继续上涨形成抑制。
事实上,近期市场挺价情绪已出现明显动摇,预计动力煤价格拐点将加快来临。5月份以来,煤价调控措施频出,且力度逐渐增强,显示出政府引导煤价回归的决心。这意味着,未来煤炭价格有望远离炒作因素,理性回归。
经过几年来市场的风风雨雨,主流上下游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不管市场出现怎样的波动,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双方经受市场考验,实现双赢的重要基础。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煤价将会继续理性下降。
(本文转自中国能源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