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

动力电池原材料产业或许不需要垄断巨头
天齐成功收购SQM股份,中国终于掌控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原材料,但这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和正极材料生产商来说,则或许是噩梦的开始。



5月18日,中国最大的锂业公司天齐锂业发公告,称已签署购买全球第一大锂业巨头SQM(智利矿业化工)公司23.77%股权的协议。12天后,即5月30日的晚上,天齐锂业披露了关于此次收购的《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称将通过自筹资金、贷款等手段以完成支付。

31日,天齐锂业开始停牌。

为了这笔收购,天齐锂业需要支付资金规模达到40.6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0亿。这个数字,超过这家公司上市八年以来的营收总和,也相当于其12年的净利润(2017年天齐锂业净利润为21.45亿元)。

显然,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天齐锂业不仅仅只是为了“长期而稳定的财务收益”去的。因为,如果仅以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笔投资的收益甚至还不足以支付其巨额融资的利息。

用于收购SQM股份的260亿中,天齐锂业可以咬牙拿出大概40亿左右的自有资金,剩下的部分通过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可以筹措到100亿~120亿规模的资金,最后100亿左右的资金就要靠借贷了。

这100亿的贷款,就算按照年化利息5%计算,利息支出每年5亿。2017年SQM全年净利润也才4.3亿美元,就算拿出70%就是3亿美元用于分红,分到天齐锂业手里的也不过0.72亿美元,折合4.6亿元。

所以,天齐锂业在SQM的市盈率处于高位(30倍)的时候,以溢价20%的资金成本收购对方,就绝对是奔着控股这家公司,成为SQM第一大股东而去的。

于国于家,我们都太需要将锂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了。


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扛着中国未来整个工业体系乃至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但越是高歌猛进发展,锂资源就越发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的桎梏。

中国,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以一国之力生产和消耗了12万吨的碳酸锂(碳酸锂是锂行业中用量最大的基础产品,也是制备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核心材料),占全球锂消费总量23.7万吨的半壁江山。但是中国生产和消耗的锂矿原料中,却有高达90%的比例严重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全球锂矿资源集中度最高的澳大利亚、智利和阿根廷三国,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跨国矿业巨头和国际资本集团,已牢牢扼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咽喉。

长期以来,国际矿业资源秩序一直都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力推和主导,这些国家制定和左右着全球矿业资源交易活动的规则,在生产标准、贸易规则、定价机制和结算体系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作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中国首当其冲,在全球能源和矿产交易中却饱受欺凌和盘剥,可以说达到任人宰割到几无还手之力的境地。有数据统计,每年中国在国际石油、天然气、铁矿、铜、铂、钽等资源交易中的损失,比每年的国防军费开支还要多。

锂被称为“白色石油”,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世界锂业市场的最大买家的中国,却大概率地重蹈当年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铜矿的覆辙。

去年(201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接近80万辆,这80万辆新能源汽车装备了34GWh的动力电池,耗费了2万吨的纯度为99.5%以上的电池级碳酸锂。两年后(202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达到200万辆之规模,需要装备100GWh的动力电池,消耗掉6万吨的电池级碳酸锂(1GWh锂电池大约需要消耗600吨碳酸锂)。

一面是年均50%高速增长的碳酸锂需求量,一面是严重不能自给的供给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12年,起家于四川射洪县锂盐厂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天齐锂业,以雷霆手段击败美国矿业巨头,用30亿美元蛇吞象拿下全球最大的固体锂矿公司澳大利亚泰利森公司的51%的股权。泰利森是中国最大的锂矿石供应商,占到中国80%的锂矿石进口份额。

天齐锂业在国内最主要的对手赣锋锂业,则从2015年7月开始,通过全资子公司赣锋国际不断购买一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RIM的股份,至今已拥有后者43.1%的股权。而RIM名下最重要的资产则是这座Mt Marion锂辉石矿山。通过控股RIM,赣锋锂业获得2016年之后三年时间Mt Marion矿山出产的20万吨6%的锂精矿和20万吨4%+的锂精矿的包销权。2017年,又通过参与澳大利亚Pilbara矿业公司的增发,获得另一大锂矿山Pilgangoora每年16万吨锂精矿的包销权。

2017年,国内最大的两家锂业公司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的碳酸锂产量共计5.8万吨,占六成以上的国内碳酸锂产量,将近一半国内的碳酸锂消费量。

通过收购澳大利亚锂矿公司的股份,中国终于取得了一部分锂矿资源的掌控权,从而在矿源上暂且摆脱了西方大国和国际矿业资本的控制。通过在国际锂资源市场频频出击,中国终于获得锂这一战略金属资源的控制权,而这在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长久以来,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虽然对海外矿产资源频频出击,却鲜有得手,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总是会受到西方大国的强力狙击。这其中,中国在非洲的遭遇就是明证。

而近年来中国进入海外锂矿资源产地的努力,却相对容易。其本质就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国力日渐衰微,以及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崛起。

这样在2017年,加上3万吨雅化、容汇、瑞福锂业等国内其他矿石提锂企业的碳酸锂产量,以及1.5万吨的青海和西藏地区盐湖提锂的碳酸锂产量。国内锂业公司共生产了10万吨的碳酸锂,满足了80%的国内需求。

剩下20%的碳酸锂供应量,就要靠进口了。


“走,咱们包一架飞机,去国外搞点碳酸锂回来!”

2016年的时候,中国有色金属圈的人见面之后,一般都会这么打招呼。

2015年底,中国市场上碳酸锂价格突然暴涨。11月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还不到6万/吨,到12月底突破10万,第二年(2016)3月初突破15万,4月中旬达到创纪录的18万。

2014年之前,碳酸锂价格长期在4万/吨的成本线上徘徊,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疲软状态。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带动上游相关产业链上的产品由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的碳酸锂自然一马当先,价格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一飞冲天。

一飞冲天的还有相关公司的业绩。例如天齐锂业,整个2016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09%,净利润更是增长了510%,一年之间从2.4亿涨到15亿;赣锋锂业,营收同比增长110%,净利润增长271%。乘着这股东风,天齐和赣锋从市值二三十亿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迅速在几年之内逆袭成市值大几百亿的业界巨头。而曾经一些濒临破产倒闭的锂业小厂,因为库存了一些碳酸锂,也一夜暴富。

经过疯狂涨价之后,国内碳酸锂价格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小幅回调,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稳定在14万左右。但在2017年下半年又开始飙升,到年末重回18万的高位。从2018年又进入小幅回调阶段,截至目前国内碳酸锂的成交价格是13.5万元/吨。

但与国际碳酸锂价格相比,仍旧高出不只一星半点。

2016年国内碳酸锂价格涨到18万的时候,从南美直接进口的碳酸锂价格只有67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4.6万元,将近75%的利润率。

2017年全年,国内进口碳酸锂均价1.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8万元,每吨依旧保持着7~10万元的差价。

到今天,进口碳酸锂的均价维持在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7万元,跟国内市场上仍有4万元的差价。

在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同一种商品国内、国外价格倒挂如此严重的现象,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

但又为什么这么切切实实地存在呢?

因为国外的锂业巨头生产的碳酸锂成本本身就比国内要低很多。在智利、阿根廷的盐湖开采锂矿生产碳酸锂的巨头公司,如SQM、雅保、FMC等采取的全部都是盐湖卤水提锂的技术,碳酸锂本质上是生产钾肥等产品的副产品,其生产成本长期保持在2000美元左右,甚至更低。

而国内的碳酸锂生产商几乎全部采用从固态锂辉石矿石中提取碳酸锂的技术,以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为例,即使在以较低成本(680美元/吨)拿到锂精矿矿石(国内其他企业拿矿成本要到900美元/吨)的前提下,按照8吨锂精矿提炼1吨碳酸锂成本,再加上2万元的其他原料如硫酸、纯碱成本,以及能源、人工等生产费用,每吨碳酸锂的成本都在5.5万元,折算下来是8500美元。

4倍多的成本差距,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外锂业巨头的产能也确实有限,且对外销售的机制是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几家长期合作的优质客户,采用至少为期一年的长单机制。合同中规定了一年供应的碳酸锂价格是多少,一年之内即使市场价格翻一番,也仍旧会以合同价格坚决执行。

国外公司的诚信机制以及极其注重商誉的传统,以及对长期合作伙伴的珍惜,多种因素结合就为国际碳酸锂价格保持较为稳定打下了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下,雅保宁肯以9000美元/吨的价格优先供应给日韩,也不以1.5万美元的价格对中国供应。

2013年之前,全球碳酸锂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以至于巨头对碳酸锂市场的前景预期较为悲观,扩充产能的动力和规划也不足。而碳酸锂生产线从开采到生产出成品,矿石提锂需要2~3年,盐湖卤水提锂更是长达5~8年。

所以即使在2014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爆发,拉动碳酸锂转为供不应求的时候,产能提升缓慢的情况依旧是不能一蹴而就解决的。而长期以来,海外锂业巨头的贸易伙伴一直以日韩企业为主,其产品主要供应松下、三星、LG等电池公司。

所以就算是中国的碳酸锂价格涨地再凶,SQM、雅保、FMC的产能供给也是优先考虑日韩企业,分配到中国的产能就愈加有限了。

所以,谁都知道这个时候进口碳酸锂是暴利,拉一飞机碳酸锂就相当于拉回来一飞机“刀了”。但奈何飞机常有,而碳酸锂不常有。

所以上面那句对话通常都是这样:“我这有飞机,你那有货源吗?”


海外锂业巨头虽然重视商誉,但却不是傻瓜。面对未来看得见的碳酸锂需求暴涨,谁不迅速扩充产能,攻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谁就是傻子。

2014年全球碳酸锂市场开始觉醒,巨头们亦开始布局产能。根据盐湖提锂的产能扩张周期,到2020年全球碳酸锂产能将迎来一波巨大的提升。

其中,SQM将从当前的5万吨扩充至10万吨,雅保从3.5万吨扩充至7万吨,FMC则要在今年内将锂业务剥离单独上市,募资全部投入到产能扩充,预计从2万吨提升到4万吨,背靠丰田的新进巨头Orocobre,也计划从1.2万吨提升到2万吨。

国内方面也丝毫不落下风,天齐锂业从5.2万吨扩充到7.5万吨,赣锋则从2.6万吨提到7万吨,加上其他矿石提锂公司和青藏地区盐湖提锂的产能进一步释放,届时仅国内碳酸锂的产量就将达到24万吨,加上海外盐湖提锂四大巨头的23万吨,总计47万吨。

而根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酸锂的需求总量也不过32万吨,供大于求的差额多大15万吨。

这意味着,一场价格大战将在所难免。

前车覆辙就在眼前:国际原油价格在冲高到150美元/桶的制高点后迅速暴跌到不足40美元;铁矿石从151美元/吨跌落至49美元;国际铜价更是从最高点的1.3万美元暴跌至2100美元。不论是哪一类的资源产品,暴涨之后紧随而来的必然是就是暴跌。

2015年,全球碳酸锂市场供不应求的供需差额是7000吨,碳酸锂就在半年之内从5万涨到18万。可以想象,当供大于求的供需差额达到十几万吨的时候,市场暴跌已是在所难免。

上帝欲使其亡,必先令其疯狂。

真有跌落到5万元/吨的成本线的时候,显然无论是天齐锂业还赣锋锂业,亦或是中国更多大大小小的碳酸锂生产工厂,都将遭遇灭顶之灾。

未雨要绸缪。


收购SQM,就意味着拥有了2000美元/吨成本碳酸锂的生产能力,获得抵御产业周期大起大落的风控能力,这对于任何一家资源型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一个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来说,则要另当别论。

2017年,世界最大的盐湖碳酸锂巨头SQM(5万吨)占到全球碳酸锂(23万吨)市场份额的22%,最大的矿石碳酸锂巨头天齐锂业(2.3万吨)占全球份额的14%。可以想象,天齐锂业一旦成功控股SQM,将组建成一个史无前例的碳酸锂垄断组织辛迪加,这家辛迪加将占到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强。

而即使到了产能大爆发的2020年,这家利益共同体依旧会垄断全球37%的市场份额。全球最大的矿石提锂巨头与盐湖提锂巨头的结合,改变世界锂业格局已是定局。

SQM、雅保、天齐、赣锋、FMC、Orocobre这六家公司垄断了全球锂资源最富集,品位最高的“四湖三矿”,阿塔卡玛盐湖、Clayton Valley盐湖、Hombre Muetro盐湖、Olaroz盐湖、格林布什锂矿、Mt.Cattlin锂矿、Mt.Marion锂矿,产量在全球的占比达到90%以上。

而一旦天齐和SQM结成利益共同体,则会更加加剧行业集中度。全球锂业格局正在从六家独大朝着五家共分天下的寡头垄断格局迈进。

矿石提锂成本虽高,但生产节奏却更加稳定,很少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盐湖卤水提锂的成本虽低,但却极易受到气候和天气的干扰,例如2015年智利北部的一场大洪水,就造成锂业巨头的减产,一定程度上促成碳酸锂价格的波动。天齐+SQM,则正好结合固体矿石提锂和盐湖提锂的双方优势,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但是,这对于中国的碳酸锂下游相关产业,如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则或许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资本的联合产生垄断,而垄断产生暴利。我们或可从这条产业链上的几家公司的毛利率看出些端倪:天齐锂业的毛利率长期保持在令所有公司都流口水的70%以上,正极材料生产商杉杉股份的毛利率则不到30%,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则是30%多但是逐年下滑,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北汽新能源,则连续亏损多年,也才刚刚实现扭亏为盈。

这条锂产业链上,上游吃肉,中游喝汤,下游啃骨头的格局已经注定,拿走利润大头的永远都是手握锂矿源头的企业。中国每一辆新能源汽车成本之中,都至少含着4500元的碳酸锂。

2017年全年,中国碳酸锂进口总量达到3万吨,同比增长了41%。可以预见到的是,只要中外碳酸锂市场的价差依旧存在,碳酸锂的进口量就一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但当国内最大和海外最大联起手来,里应外合把价差堵死的时候,或许对于下游公司来说,成本下降的唯一可寄予希望之处就是碳酸锂的价格下跌了。
(本文转自建约车评,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来源 | 建约车评     时间 | 2018-06-06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