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一个名为“慧眼”的机器人代替石油人巡检油田变电站的新闻被西北石油人刷屏。大家注意到,这款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1倍。
“对偏远的西北油田来说,智能化不再是遥远的梦想,通过几年的智能化建设,极大提高了油田工作效率,西北油田从阔步走实现了快速跑。”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蒋勇说。
现场管理智能化,把实体油田“装”进了计算机。
在大漠深处的顺北1-6H井,油井生产参数的异常波动,跳动在顺北项目部的监控电脑上,相距近一千公里的西北油田分公司总部管理人员也第一时间收到了异常报警,并与前方进行了联动分析,指导现场快速响应,消除隐患。正是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高穿透性,仅14人组成的顺北油气管理部就运行了一个年产40万吨的油气田。
西北油田通过数字化建设,全油田1870口油井的数据采集全覆盖,600多口重点井和125座站点实现了工艺参数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19座站库实现了无人值守,形成了“电子巡井、中心巡护、人机联动、快速响应”的新型生产运行机制。
“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可以远程察看井站生产参数,节约了大量的井站巡检人力,累计优化外协员工500余名,每年增效4000余万元。”油田人事管理人员说。
“三流”合一流,业务管控能力大幅提升。
在一个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缺一不可。西北油田以ERP为中心,将分公司全部176个业务场景流程融入其中,实现了“三流”合一,规范了业务,提升了业务管控能力。
通过源头数据采集,建立起分公司数据“采、存、管、用”一体化管理体系,整合11个专业数据库,为地震解释、储层预测、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6套专业软件提供数据支撑,数据收集、整理时间由前期的15天缩短为2小时以内,效率提高了60倍。
大数据运用助力新区勘探实现突破。
西北油田将大数据的运用作为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软件及平台,全面支撑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储层预测、油气藏建模、采油、压裂等综合研究,形成了针对沙漠区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成像及储集体预测评价技术,助推了顺北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在钻井方面实现了钻井生产管理、重点井远程实时监控、钻具管理和井控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设计与施工,提高了钻井的生产时效,降低了钻井成本。
一键操控快速反应,油田安全得到保障。
在油田特殊的维稳形势下,油田一线充分利用智能网络摄像头、一键报警系统、周界防护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建成立体防护体系,实现油区全天候、全覆盖的保障治安、消防、医疗报警联动,为有效应对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提供了有利支撑。
目前,西北油田应急指挥中心拥有23面监控视频,对塔河油田289处的关键生产装置和交通要道进行24小时监控,已经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的可视化。
生产运行模式转变,油田率先扭亏为盈。
智能油田建设带来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用工水平的提升。作为智能建设示范点的采油三厂,生产井数由2013年346口增加到目前的464口,在用工人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人均开井数却由0.37口增长至0.99口。
通过智能油田建设,西北油田创新了营运模式,实现了以3800余人的员工队伍,管理运转一个年产近800余万吨油当量的油田,2017年率先在上游板块实现了扭亏为盈。
西北油田负责智能建设的部门表示,今年,将谋划打造智能油田升级版,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形成具备全面感知、集成协同、预警预测及分析优化四项能力的智能油田,助力油田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本文转自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