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连日来,尽管国内大部分地区已春江水暖,但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气温仍低至零下10摄氏度,青海油田天然气保供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本轮天然气保供季,青海油田统筹协调保供力量,精心组织现场施工,全力以赴稳住产量大盘,千方百计挖掘气田增量,精益求精做实管理提效。截至3月18日,青海油田去冬今春累计向甘青藏3省区供应天然气近25亿立方米,为守护民生攒足了“高原气量”。
顶压运行 稳住管输“波动”
随着青海气区的地层条件逐渐变差、地层压力不断降低,保持运行压力及管输环境的平稳越来越难。如何稳住运行波动是青海油田当前的首要任务。
青海油田坚持“大作业区”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气田运行管理效率,保障各气田生产踏点运行。严控外输压力波动,除早晚用气高峰期外,确保天然气外输压力始终保持在2.72兆帕,为气井生产提供了稳定环境。
为保障设备运行平稳,气区着力提升增压设备的配套和处理能力。青海油田不断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完善备品备件管理。该油田发现并消除压缩机及配套设施隐患143项;单机最高连续运转235天,同比提升45天;新增配件38类386项,压缩机单机故障维修时间同比减少7小时。
打牢根基 保障产能输出
青海油田天然气产区储量动用率为94.5%。如何有效盘活储量资源,深挖每口井的开发潜力,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
产能建设是气区稳产的“牢固基石”。青海油田按照“项目部”模式运行,构建“论证、实施、评价、调整”四个统一,制定20项提速举措,建产进度同比提升23%,为天然气稳产保供夯实根基。
面对老井稳产难度加大的不利影响,青海油田在提升措施维护效率上攒足气力,按照效益、增气量、作业周期优化排队,合理摆布作业机组,严控措施费用,措施有效率保持在90%以上,保供期间措施累计增气9860万立方米。
新井产量是气区稳产的“重要接替”。青海油田从“井位优化、先期防砂、配套气举”3个方面提升新井控砂排水能力,从而提高新井产量。保供期间,新井日产气提升5.2万立方米,全年新井贡献率达52%,创近年来新高。
单井管理是气区稳产的“核心要务”。青海油田构建了问题排查、分析、维护、追踪的闭环,搭建预警平台,24小时不间断盯瞬流、查问题、精维护。精细网格承包模式,将产量落实到岗位、单井追责到个人,使气区自然递减率得到有效控制。
技术攻关 提升保供“底气”
近年来,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面临常规提产模式投入产出比降低、边际效应递减等现状。如何加快破解难题速度?以技术攻关撬动新质生产力,提升保供“底气”,是当务之急。
攻关抗盐胍胶携砂液技术。青海油田减少防砂作业中胍胶和添加剂的用量,累计施工130井次,成功率100%,日增气101.4万立方米,节约费用650万元,利用地层水3.9万立方米。
持续推广低成本酸化体系。针对有机垢、无机垢、泥沙颗粒等不同堵塞类型,青海油田创新“井筒相分离—储层耦合压力”预测选井图版,自主研发4套低成本复合解堵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1579井次,增气8.6亿立方米。
高效运用数智化管理平台。针对出砂加剧、积液井增多的实际问题,青海油田运用智能管控平台,提前干预积液井生产,实现“预警与预防”高效结合,积液高度降低3.8%。完善“地层防砂、井筒清砂、地面控砂”3重防砂控砂体系,保供期间的砂面降低了5.3%。
积极打造智能泡排示范区。青海气区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风光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起、消泡剂一体加注装置130套,年发绿电23.7万千瓦时,日维护气量113万立方米,探索出一条“低成本、智能化、无人值守”的气井维护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