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开展自主维修后,不用等厂家维修人员到场,我们自己就可以解决油库日常维修难题了。”在东北销售南京三江口油库3月11日召开的班前会上,公路付油岗员工高志在班前会上说。
2月以来,东北销售南京三江口油库在交接班会议上开设了员工“微讲堂”,一线员工录制的设备设施维修小视频成了会上的“主角”。
长期以来,三江口油库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自主维修力量有限。当油库运行遇到突发问题时,大多依托第三方进行维修,不仅成本高,还有安全隐患。
三江口油库结合运行和维保实际,积极组建自主维修队伍,重点培养油库自控、电气等专业维修人员,并通过自主维修保养与外部运维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借助外委厂家维修的机会,组织岗位人员现场向维修人员学习。率先学会并能达到自主维修标准的岗位人员主动“传帮带”。他们录制教学视频,并借助日常班组活动进行培训分享,构建起技术骨干、调度、岗位员工相互协同的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自主维修流程,真正做到培养一个、带出一批。
各班组通过开设“微讲堂”,深入剖析阀门、法兰、管线、仪表等设备设施的自主维修保养方法,同时对维修设备原理进行系统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岗位员工的自主维修能力持续提升,推动油库设备设施的自主维修水平跃上新台阶。
同时,三江口油库全面梳理日常零星维修项目清单,组织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明确划分外部零星维修和班组自主维修的责任界面,对各班组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在考核管理方面,三江口油库以班组为单位,将各班组自主维修故障的成效纳入油库的阿米巴考核机制,对各班组自主维修的情况实施差异化管理与绩效兑现。落实设备设施“包机制”管理,超前研判设备隐患,深化设备工具人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使用及维护保养,最大程度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
石油锐评
维修间的变革:点穴手激活神经末梢
三江口油库的自主维修实践,直接的结果是降本增效,更大的价值是人才积累,深层的动因是观念转变。这场以“微讲堂”为载体的自主维修变革,不仅实现了油库的提质增效,更在基层管理的土壤里激活了创新基因。
“微讲堂”是自主维修模式成功推行的助推器。当一线员工举起手机录制维修视频时,他们实际上打破了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垄断”,让高阶技术经验从金字塔尖流向基层末梢。这种知识共享生态的构建,让“培养一个带出一批”的裂变效应成为可能。
制度创新是激发员工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引擎。当自主维修效果与绩效薪酬精准挂钩时,考核体系便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员工就从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具备经营意识的“经营者”,进而使得每个班组都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微型企业”,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赛道上展开良性竞争。
这场来自维修间的变革,是企业现代化治理的生动注脚。它证明:激发企业活力可以在基层单元植入“创新芯片”,也可以对传统管理进行“转基因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