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信息化

难忘的一代女采煤工程师

难忘的一代女采煤工程师

字号:[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25-03-13 08:55:24 来源:中国煤炭报 发布人:刘一鸣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批批年轻人胸怀爱国豪情,怀揣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奉献一生的理想,投身煤炭事业。这些人中,有一批毕业于山西大同煤炭工业学校采煤专业的女学生,可谓空前绝后。说“空前”,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从未有女同志下过矿井;说“绝后”,是因为除了她们,此后我国再没有过女同志学习采煤专业,并长期从事井下采煤工作。


这批上世纪50年代培养出的女采煤技术人员,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在不见阳光的矿井下,冒着生命危险和男性工人一起摸爬滚打:走万米巷道、爬井下通风道、坐罐笼、打炮眼、铲煤块……还要克服井下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的困难,坚持三班倒作业。在当时全国各主要矿区,如山西的大同、阳泉、汾西,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及西南的四川,都有女采煤技术员、女工程师,甚至女采煤队长。后来,她们中的不少人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矿业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为我国的煤炭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在这些铿锵玫瑰中,有一位个头较高、爽朗大方、说一口地道北京话的女同志,名叫姬君一。


姬君一毕业于山西大同煤炭工业学校,立志投身煤炭事业。她服从分配,先就职于山西汾西矿务局,后自愿和学机电专业的同学、即将结婚的爱人,一同下到汾西矿务局最偏远的张家庄矿。彼时的张家庄矿由四个小煤窑合并而成,条件落后,尚采用自然风通风、手镐挖采的老式采煤法。姬君一在艰苦又偏僻的张家庄矿坚守了整整26年,从初入职场的实习生,到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再到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陪伴这座矿井从小煤窑成长为年产30万吨的正规煤矿。


姬君一刚到张家庄矿时,这里从未有过女同志下井。十多岁就开始在当地采煤的矿长对姬君一说:“党培养你成为第一批女技术员,你们要移风易俗了,你可要坚持下来呀!”姬君一当时下定决心,绝不负党的培养和期望,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她从掘进队工人做起,首先克服生理上的困难,下井少喝水、不吃饭,只为能在井下工作8个小时不上厕所。爬巷道、手打钻,她与男性工人同劳动,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矿领导对她委以重任,把确保井下安全通风的重担交给她。搞通风必须熟悉井下所有巷道,张家庄矿地质条件复杂,巷道失修严重、断面狭小,她便和工人一起爬巷道、钻落山,摸清零乱的巷道布置,测算矿井需要的负压和风量,制定通风改造计划。在她的主持下,张家庄矿历经4次大规模通风系统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后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张家庄矿通风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姬君一又与机电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在原风机基础上,改用扭曲风叶代替原直立风叶的方案。方案实施后,不仅增加了风量、满足了生产需求,还将风机效率由68%提高至78%,年节约电量28.3万千瓦时,节约电费1.24万元,同时节约设备购置费5.5万元。该项目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此外,她还先后革新直流自动喷浆机、设计制作电风机等设备。


由于多年在生产一线工作,姬君一不仅对井下五万多米的巷道了如指掌,参与处理各类事故时也能提出主导性意见。有一次,该矿井下突发火灾,她和总工第一时间赶到井下组织灭火。有技术人员提出采用常规反风处理办法,她力排众议,提出采用直接灭火法。经总工同意后,由她组织实施灭火,结果很快将火扑灭。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她还和老工人一起,多次爬进密封巷道处理通风问题,甚至在仅30厘米宽的落山爬来爬去。她说:“一开始我有些害怕,但能够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我感到很幸福。”正因如此,矿上职工称她为“难不倒的通风专家”。


姬君一深知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开办矿工业余教育。她和区长、党支部书记一道,根据各工种特点,采用集中和业余两种学习方式,为通风工、瓦检员、维修工传授基本安全知识,深得矿工的热爱和崇敬。


后来,姬君一调到山西太原煤炭气化公司工作,为该公司的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她在煤炭行业共走过41年整,对其先进事迹的报道多次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刊物上。作为优秀女采煤工程师,她于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79年,姬君一工作中的照片


(二)


在山西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煤炭事业奉献48年之久的女高级工程师,她就是高正榕。


1954年,年仅17岁的高正榕从山西大同煤炭工业学校采煤甲班毕业。她放弃了学校推荐前往北京矿业学院深造的宝贵机会,毅然选择到大同矿务局生产技术处工作。这一决定,开启了她在煤炭领域扎根奋斗的漫长征程。


她前后在大同矿务局生产技术处工作19年,从实习生开始,逐步成长为技术员、工程师,负责安全通风管理。当时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实习期刚满,她便主动申请到煤峪口矿同工人一起“三班倒”,一干就是一年整。年纪尚小的她还高度近视,身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头盔、背着仪器,下井后要走几千米乃至几万米的空寂巷道,其艰苦和劳累程度,普通人难以想象。此外,她还要克服矿上没有专门的女更衣室等诸多不便。


当时,大同矿务局是拥有二十万余名职工、下辖十多个煤矿的重点矿务局。为确保安全通风系统通畅,她常常一周之内奔波于几个矿井之间。由于交通条件有限,她只能乘坐班车,或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即便如此,她没有丝毫退缩。


煤矿工人对女同志的关心,成为高正榕坚持的动力之一。她曾许多次和矿工一起背石块砌密闭墙,工人让她挑小的,她不同意。偶尔休息时,大家只能坐地上,工人们会招呼她到干燥的地方。有一次,在空寂大巷中行进时,远处采空老塘突发冒顶,阵风“嗖嗖”地从身后扑来,一位老矿工迅速拉她靠巷边蹲下,并细心嘱咐遇到类似情况的应对措施。这些点滴关怀,让她体会到温暖的同时,深感确保井下工人安全的重要。


她以温和善良、平易可亲的性格,得到众人的赞赏,成为令人钦佩的“又红又专”女采煤技术员,大同的报纸曾对她进行报道。


1973年,高正榕被调到当时的山西煤管局工作。此后的29年里,她在科技处、审计处、煤炭学会等多个岗位上尽心尽责。


高正榕曾因身体虚弱住院,先后诊断出患有全身风湿症及乳腺肿瘤。她理性面对病痛,积极治疗,出院后继续下井。她不但在技术上科学严谨,在管理上也能提出合理的方案。有一次,到荣获先进称号的一家矿务局检查工作,她敏锐地发现这家矿务局在管理上存在不足和漏洞。但她没有一味指责,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将重点放在改进工作上。她的做法不但成功化解了矛盾、避免了损失,还提升了该矿务局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山西煤管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高正榕在工作上尽心尽责,在为人处事上厚德待人。她为山西煤炭事业服务达48年之久。她说:“从事煤炭事业,让我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又能和一批优秀善良的人共事,让我奉献全部身心,这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1985年,高正榕(后排左四)在英国考察时与当地井下工作人员合影


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的著名诗人梁东同志得知她的事迹后,曾赠诗一首称赞高正榕:不逊男儿气若虹,耘天坼地笑迎风。安危警策深思远,万绿丛中一树榕。


(三)


还有两位曾经在青海高原地区煤矿奋战过6年的女采煤技术员,一位姓姚,一位姓高,她们是1958年分别从山西大同和煤炭工业部支边到青海的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仅有一座大通煤矿投入生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当时位于青海东南地区群山之顶的东沟煤矿虽然资源储量稀少,且煤层厚度仅有80厘米,但所产为高热量煤种。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青海省燃料局紧急申请从其他七八个省份调动煤矿领导、技术人员、工人、复转军人1200余人到东沟煤矿。大家来了之后,住的是土平房、干打垒及帐篷,吃饭靠山顶、山腰两个建在土平房里的大食堂,用水要自己从山泉挑,洗澡靠男、女各一大澡堂。每三天,镇上送一次电报和邮件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两名女采煤技术员及其伴侣同全矿职工一起,为年产10万吨优质焦煤的东沟煤矿共同奋战了6年。


她们共同经历了1961年7月初一次暴雨后的山洪暴发。仅20分钟,山洪就冲走了部分职工宿舍、汽车、矿车。这种前所未见的场面,让煤矿职工们更加敬畏自然、重视安全作业。开采6年后,东沟煤矿资源枯竭,大家才撤离到其他煤矿或转到其他工业部门。


经过在东沟煤矿的锻炼,两位女采煤技术人员又奋战在新的岗位,分别在青海工作20年和35年,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如上所述,上世纪50年代的那批女采煤工程师,有很多人到人烟稀少、生活困难的地方,在艰苦的煤矿井下奋斗了半生。她们在工作过的地方留下难忘的风景,成为接续奋斗者心中的榜样。


来源 | 中国煤炭报     时间 | 2025-03-14
【分享】

返回

工作时间:am 9:00-pm 18:00

(8610) 8758 9901

您还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我们工作时间主动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