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2月28日,记者从长庆油田陇东石油预探生产现场得知,部署实施的一口重点风险井蔡探某井,经测试获日产超50吨的高产油流。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陇东地区石油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对未来实现连片提交规模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破解盆地资源开发“密码”到点燃科技攻关“引擎”,从勇于自我革新增强勘探能力,到数智赋能练就勘探的“火眼金睛”,长庆油田在助力“能源超级盆地”建设的征程中步履稳健。
“今年,我们将突出规模储量区集中勘探、陕北老油区精细勘探、战略目标区甩开勘探、伴生矿业区融合勘探,持续夯实资源基础。”长庆油田勘探事业部负责人何善斌指着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图向记者介绍,面对储量任务艰巨、SEC储采平衡形势严峻、非常规油气占比高等重重挑战,唯有做到在常态情景下供得稳、在极端条件下顶得上、在重点区域中探得明,才能真正扛起大油气田挑大梁的时代使命。
再聚焦 再认识
让增储发现在“攻”与“守”中有序推进
众所周知,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资源禀赋复杂,油气藏以“低渗、低压、低丰度”著称,想要答好效益开发“考卷”,就必须做好做足勘探发现的“预习”功课,在抓重点中抓矛盾主体,认清瓶颈,寻找突破。
今年,长庆油田将规模集中勘探作为“主攻战”,根据页岩油、致密气等不同非常规油气藏特性,实施重点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通过将“直井控藏、水平井提产”的思路全面应用于勘探、评价、开发一体化实践中,持续探索不同埋深油气资源的勘探潜力,进一步加速成果扩大,实现勘探的整体突破。在此基础上,面对老区块稳产难的严峻形势,按照“做大新区增量、做精老区存量”的思路,统筹高效增储、效益建产、精细开发,加快资源向储量、储量向产量的转化,打好打赢老区勘探攻坚战。
风险勘探工作是“先锋军”,长庆油田在深入思考盆地及周缘剩余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剖析风险探井成功、失利的原因,在天然气甩开勘探中进一步精细落实断裂构造与圈闭预测,一手锚定新目标区,持续扩大勘探成果,一手盯紧重点深层区,加大探索力度,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前景;石油勘探积极探索延长组“前积体”等三个新领域资源潜力,全面谋划风险目标,落实新的规模接替领域。
再探索 再精进
让科技增储在“质”与“量”中释放动能
2月26日,在位于陕北神木的长庆气区,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团队通过构建“地质建模—地震预测—工程优化”三位一体的技术研究体系,完成多轮次构造精细解释与储层综合评价,实现了该区域首口水平井的顺利完钻,打响了盆地源内气藏勘探成功的第一枪。
事业发展、科技先行。作为能源企业,长庆油田在一次次探寻未知与已知并存的自然资源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才能引领低渗透及非常规油气技术发展方向。
今年,长庆油田以强化科研管理为核心,坚持重大科技专项“开拓盘”和生产支撑性项目基本盘,围绕源内油气藏成烃—成储—成藏耦合机制、盆地西缘复杂断裂带成藏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以一体化精干团队为基础、工业图件编制为抓手、有效靠前支持为导向,通过打造多单位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确立有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实现科研精准赋能。
在此过程中,长庆油田突出需求导向,聚焦地球物理、钻井、测录井等领域,因地制宜打造先进适用的系列工程技术。通过装备升级、技术迭代等措施,全方位提升物探在勘探发现中的保障能力。针对非常规气藏复杂构造带塌漏矛盾突出等问题,加大一趟钻提速技术、高效堵漏及井壁稳定钻井液体系攻关力度。特别在测录评价工作中,积极做好差异化、定制化测井采集设计,推广低饱和度、致密砂岩气智能化老井复查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技术迭代升级。
再协同 再高效
让开发秩序在“优”与“全”中成熟构建
矢志不渝打好高效勘探、精益开发、新能源建设“三场硬仗”,构建合理储量序列、良性开发秩序和低碳产业布局。今年,长庆油田明确提出,持续增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开发秩序。
面对非常规油藏效益建产风险高、老油田控降递减难等困难,长庆油田坚持亮出以高水平推进页岩油革命、老油田“压舱石”、采收率再提高为内容的“王牌组合”。加大新区效益开发和提产提效关键技术应用,做精老区注采系统调整、转变开发方式等重大试验。在天然气开发工作中,新区强化构造断裂识别和气水分布规律研究,老区通过加大注气补能试验力度,打造稳产与提高采收率技术升级版。储气库群则强化密封性评价和注采渗流规律研究,全力保障气区“全周期产量稳得住、关键时期上得去”。
今年,长庆油田全面推行生产经营一体化,着力打造高度协同、运行高效的生产组织大平台。通过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沟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优化部署目标、储量结构,勘探部署向规模高效、成果突出的领域区带倾斜,算好项目经济效益账,推动储量资产化管理,最大程度增加经济可采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