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8日,“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简称:2024中国氢能展)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氢能联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联合主办,主题为“厚植氢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325家氢能企业参展,展品覆盖氢能制、储、输、运、加、用等全产业链。2024中国氢能展搭建了绿色氢能制储输用创新融合发展的展示舞台,赋能绿色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全球多边合作,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氢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马 玲
3月26日~28日,“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简称:2024中国氢能展)在北京举行。2024中国氢能展由中国氢能联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联合主办,主题为“厚植氢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325家氢能企业参展,展品覆盖氢能制、储、输、运、加、用等全产业链。
全球首个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首次公开亮相、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正式发布、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组团上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绿色氢能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合作倡议发布、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一大批氢能领域的核心装备集中登台亮相,一系列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最新举措密集发布。
氢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发展
氢能是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抓手,是重塑能源谱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加速形成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氢能发展的政策措施。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并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这是氢能产业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氢能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目前,随着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基地建设、氢能高速、海洋氢能等创新应用工程加快实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自主化持续深入,氢能企业融资及上市步伐加快,中外双边、多边氢能合作日趋频繁,氢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日益强劲。
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副总经理刘聪敏说:“伴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落地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的稳步推进,发展氢能已逐渐成为我国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氢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规划和建设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过400个,已建成加氢站约48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2万辆,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领域起到广泛的示范应用。
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2024中国氢能展搭建绿色氢能制储输用创新融合发展的展示舞台,赋能绿色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全球多边合作,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氢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325家氢能企业参展,展览规模比上届扩大了三倍。
2024中国氢能展聚焦绿氢技术与氢电协同发展,氢电协同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方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中科院大化所等代表性央企及科研院所牵头承接多项氢能绿色制取和氢电耦合研发专项任务;模式创新方面,中国氢能联盟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展“绿色氢能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清洁氢项目库,在典型城市开展清洁氢能认证和减碳资产开发,加快降低绿氢成本;标准建设方面,中国氢能联盟发布全球首个《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氢的标准与评价》,并正在升级为行业标准;示范应用方面,国家能源集团联手中集集团共同开发海洋氢能示范建设,以及宁夏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工程、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
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发布
3月26日,在2024中国氢能展上,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简称:“氢洲”项目)发布。国家能源集团将携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氢能项目标杆和国家西氢东送核心节点,这意味着国家能源集团在融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两横一纵”全国绿色氢能产业链集群化布局上再进一步。
国家能源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氢洲”项目作为规模化、一体化、生态化、市场化绿氢项目落地解决方案,以建设鄂尔多斯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为目标,依托鄂尔多斯丰富的资源基础,发挥国家能源集团多元化应用场景优势、中国氢能联盟生态优势及氢能关键技术创新优势,落地清洁能源供应场景、创新氢储运场景、多元化应用场景和产业服务生态场景。
据悉,“氢洲”项目将打造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基地,以规模化引领氢能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绿氢产能每日超700吨;落地我国首个绿色氢能关键装备检测实证基地,填补国内氢能技术、标准检测实证基地空白,实现3项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落地;打造全球首个以氢能为内核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引领,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与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为代表的国内创新机构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绿色氢能国际示范合作平台,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推动绿色氢能可持续发展示范,持续输出国际影响力。
作为标杆示范引领,“氢洲”项目将致力打造成本标杆、储运标杆、规模标杆、场景标杆,并计划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同类型地区复制推广,后续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落地,为我国万亿产值规模氢能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级绿氢重大装备准备就绪
“经过多年科研攻关,我国氢能产业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很大进步,但一些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仍亟待突破。”刘聪敏说。
在国家能源集团氢能创新服务链专区,以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我国氢能领域首台(套)装备等为代表的一批凸显我国加速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装备首次公开集中展示,代表氢能新质生产力“秀肌肉”,彰显了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前沿新兴动能。
一辆名为“氢迹”的厢式货车格外引人注目。现场讲解员介绍:“这是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填补了全球在氢气品质移动、快速检测领域技术装备的空白,是全球首个能满足制氢厂、加氢站等多场景氢气质量在线分析检测需求的移动实验室。”
氢气品质检测和管控一直是氢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气体痕量分析难度极大,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卡脖子”技术。而要实现痕量气体高精度分析的可移动化,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研发中心高级经理杜玉琦说,经过刻苦攻关,首创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最终实现氢气质量一体化测试,其中硫化物检测限可达十亿分之一,指标全球领先,全流程分析时间由一周缩短至3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这辆一体化零碳排放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将燃料电池车与检测系统完美融合,对氢气的检测完全处于实际应用环境下,真正做到了世界首创。
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只是我国在氢能产业领域取得突破的一个缩影。在展会现场,还有更多展示氢能技术的创新成果。一体化移动式燃料电池用氢质量分析仪是全球首台满足ISO 14687-2019和GB/T 37244-2018中13项杂质检测要求的氢气品质移动快速检测系统,5兆瓦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一体化测试平台是国内首台(套)完全涵盖 GB32311等标准测试项的大功率碱性电解水一体化综合测试平台,填补了全球规模化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测试平台的空白,可以实现小室电压、电流在线测试、高精度压力和温度控制等功能。上述设备即将“落户”鄂尔多斯,推动国内首个国家级绿色氢能关键装备检测实证基地建设,带动“氢洲”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整体建设。此外,一站式海上绿色氢醇氨生产作业系统作为海洋能源岛概念平台,是解决500~1000兆瓦规模深远海海上风电离岸远、并网成本高等难题的有效途径。
为推动我国氢储运关键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化,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组团上阵,合力抢占全球先进储运技术创新高地。据悉,该平台已取得不少突破性成果,如规模化液氢储能系统、新型碱性电解槽、氢气防爆抑爆装备等。平台的建成将有力推动我国氢储运关键技术自主化和产业链自控,掌握国际氢能话语权,实现我国氢能技术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
延伸阅读
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启动
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之一,2024中国氢能展启动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这个全国首个氢能全领域创业大赛将对赛程赛制、奖项设置、创业加速、国际协同等进行全面优化升级与创新,旨在为培育氢能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加快形成“政产学研用”互联互通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目前,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大赛秉承“以赛引资、以赛兴业”的理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挖掘“专精特新”企业,助推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创业。
绿色氢能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合作倡议发布
在2024中国氢能展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绿色氢能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合作倡议发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被打造成为我国首个绿色氢能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中国氢能联盟携手UNDP、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地方政府及当地氢能企业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2030),探索绿色氢能碳减排资产认证与开发、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体系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和合作体系。
鄂尔多斯作为国务院批复的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将作为上述合作项目的落地示范城市,为各地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与实践指引。项目预算为1000万美元,用于支撑打造鄂尔多斯“氢洲”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推进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和项目规模化示范,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氢能产业生态。
依托项目,各方将在氢碳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服务体系建设、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知识共享体系建设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氢能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鄂尔多斯氢能产业生态建设,推动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国内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各地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行业动态
●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跑
近日,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进行运行试验,列车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不同于传统列车依靠化石能源或电能驱动,这款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这为车辆运行提供了强劲持久的动力源。试验数据显示,这款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满足车辆设计的各项指标要求,最高续航里程在1000公里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占比降至40%以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占比降至39.3%。随着电源结构加速向多元化、绿色化转型,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我国新增装机规模的绝对主体。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已达到16.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升至54.6%,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此外,重点调查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3%,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接近九成。预计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上升至13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
●青海“绿电”含量居国内首位
截至去年底,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100万千瓦,占比92.8%,绿色电力发电量占比超84%,在我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电量占比“双主体”。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禀赋优越。今年青海将新增清洁能源装机规模15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青海电网已成为含碳因子最低的省级电网,“绿电”含量居国内首位。青海已建成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获批国家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2434万千瓦,建成青豫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为青海以新能源为主的后续特高压通道积累了重要的工程技术经验。据悉,青海已累计核发新能源绿证超过650万张,新能源上网电价居国内较低水平。
●博鳌年会场馆实现绿电自给自足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于近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所有场馆均实现绿电自给自足,绿电供应超过4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5吨。为确保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绿电”供应智能、平稳,海南电网公司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建成南方电网公司首个满足特级保供电要求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调度、边缘网关等数字电网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博鳌东屿岛实现分布式能源设备状态的在线诊断、状态感知和控制优化等业务管控场景功能,确保了岛内总容量2.53万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和新型负荷可靠接入和全额消纳。
●大港油田建成大规模浅层地热群
大港油田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在中国石油油区建成最大规模浅层地热群。浅层地热能是丰富且零碳的能源,蕴藏在地表以下200米以浅区域,温度长期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具有储量大、可再生、绿色清洁的特点。早在2021年,大港油田依托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实现换热清洁化、冷暖一体化、控制智能化,开辟出办公区供暖(制冷)一体联供的新路径,所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可节能30%以上。今年,大港油田加快地热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浅层地热能项目集群,持续开展“浅层地热+空气源+储能”等多能耦合技术研究,深挖江(湖)水源开发利用技术潜力,突出规模建设、效益开发、智能管控,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开拓地热市场。
●金风科技新增装机容量蝉联全球第一
近日,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202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与整机制造商排名,金风科技以16.4吉瓦的新增装机容量蝉联第一,继续领跑全球风电产业。在此次公布的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与整机制造商排名中,中国风电呈现压倒性优势。202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18吉瓦,其中中国市场贡献率高达65%,以77吉瓦的强劲装机容量成为推动全球风电增长的主要动力。令人瞩目的是,在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新增容量排名前五位中,中国企业占据四席。这一成绩有力证明了中国风电行业的领先实力,彰显了中国在全球风电市场的核心地位。(本报记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