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40年前,塔里木盆地一声“沙漠春雷”,西北油田部署的沙参二井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重大突破,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40年来,西北油田立足大漠戈壁,矢志不渝为国开采油气,战风沙、斗酷暑、探深地、闯禁区,先后发现了塔河油田、顺北油气田,累计贡献原油1.42亿吨、天然气391.5亿立方米,成长为中国石化第二大油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北油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政治责任,加快推动油田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全力推动油气产量可持续增长,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作出新贡献,以新成绩谱写油气报国新篇章。
三战塔里木书写增储上产优异答卷
金秋九月,南疆戈壁,清晨的阳光温柔地照射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在314国道705公里里程碑的南侧,沙参二井井场上,一组栩栩如生、人物形态各异的铜像又迎来了一批参观者。
这组重现沙参二井油气突破时井喷抢险情景的铜像,瞬间将时针拨回到40年前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1984年9月22日,凌晨3时。
油气从沙参二井喷涌而出,埋藏地下亿万年的黑色原油伴着火焰照亮了夜空。正是这一历史时刻宣告了沙参二井正式发现,标志着我国古生界海相油气首次获得重大突破,并由此揭开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神秘面纱。
为了这一突破,西北石油人已经在沙漠戈壁里奋斗多年。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工业百废待兴,石油严重不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找油成为当务之急。
人们将目光投向我国的西部—全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
1978年,西北油田的前身国家地质总局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挺进新疆,向塔里木盆地进军。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勘探队员在喀什坳陷、麦盖提斜坡、巴楚隆相继打出喀1井和麦参1井,但受当时勘探技术和物资装备条件的制约,勘探并无突破。
1980年,他们将勘探目标瞄准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次年,钻探的沙参1井、阿参1井进一步证实沙雅隆起中生界和古生界的存在,油气勘探重心正式向沙雅隆起转移。
1983年8月,沙参二井开钻。当钻井深度达到5363米时,仍然没有出现油气,大家的期望逐渐变成了失望。
是继续寻求突破,还是放弃?经过研究讨论,他们决定再打100米。
仅仅又钻进了28米,井深到达5391.18米时,埋藏地下亿万年的黑色原油终于喷涌而出—沙参二井实现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首次重大突破。
西北油田的前辈们终于找到了石油勘探开发的新方向。1985~1992年,他们先后发现了雅克拉、阿克库木、阿克库勒、轮台、达里亚、艾协克等6个油气田,逐渐在塔北站稳了脚跟。
“国外少有,国内仅有”,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属于世界级难题,寻找油气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沙参二井发现后的12年时间里,西北石油人在茫茫大漠戈壁艰辛探索,在厚积中成长。
1996~1997年,部署在沙雅隆起的沙46井、沙47井、沙48井等在奥陶系获高产油气流,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田—亿吨级塔河油田就此诞生。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有一个特大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它的发现标志着塔里木盆地海相找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结束了我国海相古生界没有大油田的历史。”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西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云露说。2019年8月,塔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个体原油产量达到亿吨级的油田,在西北油田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座重要的里程碑。
2004年,西北油田提出“塔河之下找塔河,塔河之外找塔河”的勘探战略,北上天山南、西出巴楚-塔西南、南下塔中、东进孔雀河-草湖,力求找到新的规模储量资源阵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
2014年7月,顺北地区的第一口重点探井顺北1井完钻,揭开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冰山一角”。之后,西北油田部署的顺北1-1H井、顺北1-2H井等7口开发评价井均获得高产油流,由此发现了被誉为“深地一号”的10亿吨级顺北油气田,并实现商业开发。目前,顺北油气田已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带,累计产量超100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石化“深地工程”的亮丽名片。
聚焦科技创新培育引领发展核心动能
今年5月,西北油田在2023年度社会责任发布会上,发布“深地工程”领域3项科技成果。这3项成果是在探索超深层油气资源的生产实践中攻克一系列难题后创新形成的。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西北油田几十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破难解缚的关键“法宝”。唯有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油田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不断攻克一道道难关,取得一个个胜利。
“进疆时几乎两眼一抹黑,我们面对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通过一点点探索创新,陆续实现沙参二井等重大突破,发现和推动塔河油田、顺北油气田规模效益开发,西北油田用科技创新力量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的齿轮不断前进。”西北油田科技与信息管理部经理李柏林说。
沙参二井突破后,研究人员认识到这是一个古潜山型油气藏,储层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为主,石油就隐藏在古潜山的溶洞里。以新认识为突破口,他们相继发现了雅克拉、阿克库木等多个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层系的油气田。
20世纪90年代,西北油田根据多年的地质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中新生界为主兼顾古生界;以找构造圈闭为主,兼顾开拓非构造领域,逼近主力烃源岩”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发现了丘里、艾协克等油气田,为塔河油田的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塔河油田发现后,实现了从潜山向表生岩溶勘探的拓展,由此彻底转变了勘探人员以往对碳酸盐岩油藏的认识。
西北油田持续推动科技创新,破解了诸多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世界级难题,发展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建立了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为发现大油田、开发大油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面对塔河油田油藏超深、超稠、高温、高压、高硫化氢、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他们形成了包括缝洞型油藏描述、超稠油开采、缝洞型油藏注水提高采收率等关键技术在内的勘探开发十大配套技术,为塔河油田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付出终有回报。在塔河油田持续稳产上产的同时,“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分别于2010年、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国在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0年以后,通过多年持续勘探评价,西北油田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在前期潜山型、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的研究基础上,在顺北发现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又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断控缝洞型油气藏。
经过多年攻关研究,西北油田在顺北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深地技术系列。在地质理论方面,率先突破了8000米超深层油气勘探禁区,创新形成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发现和建设10亿吨级顺北油气田;在勘探开发方面,创新形成超深层储层立体成像技术和缝洞体精细雕刻技术,将断裂识别精度从30米精确至15米,让8000米以深的油气储集体“看得清、描得精、定得准”;工程钻井方面,掌握超深层油气优快钻井技术,目前已完成8000米以深钻井作业119口井,创造了多项钻完井工程纪录。
改革深化提升“油公司”模式厚植发展优势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
1997年,西北油田不仅按下了塔河油田大开发的按钮,而且主动求变,正式告别几十年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开始向油田企业体制转轨,走上了探索油公司模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
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启航,对油田的发展影响深远。
1996年,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西北石油地质局成为其下属单位,并于第二年更名为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西北石油局。
1997年底,新星石油公司下发《关于印发对西北石油局进行油气分公司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整建制撤销了已成立38年的第一普查勘探大队和成立19年的第一物探大队。
挺进新疆发现沙参二井、沙48井的勘探队伍一度被视为西北油田的最大发展优势。“突然间没有了金刚钻,怎么揽瓷器活儿?”大家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疑惑。
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让员工安心。1997年,西北油田原油产量仅38万吨,在改制3年后的2000年,原油产量则上升至194万吨。
1998年,西北油田的改革再推进一步,完全取消钻井、物探、井下作业等作业单位,开始尝试业务外包模式。
2000年,西北油田整体并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油公司管理模式,构建油气生产、油田科研、职能处室、专业化管理4个板块,以更加突出主营业务。
“改革后,与部分传统油田的管理模式不同,西北油田下属采油厂没有决策权,勘探开发部署、投资决策等全部集中在顶层。与此同时,项目预算、核算等财务工作都有专门部门整体负责管理,而二级单位没有财务权。”西北油田企管法规部经理张炜介绍,通过成立油田维护中心等专业化单位,进一步增强了对油气主业的支撑保障。
通过多次改革,西北油田以勘探开发为业务核心的定位更加明确,其他作业队伍依靠市场化运行,通过规范的招投标、市场准入制度,对承包商进行严格管理。与此同时,西北油田取消了幼儿园、学校等企业办社会机构,基地、医院等社会化服务则依托地方资源。
西北油田沿着完善“油公司”体制机制的道路,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经过多年探索,特别是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西北油田聚焦“提效率、强动力、激活力、增效益”的改革目标,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创新科研模式、完善市场机制、强化价值考核,推动“油公司”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目前,西北油田以不足4000人的用工总量,运转着年产970万吨油当量的油气田。“十三五”末,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石化国内上游平均水平4倍,生产万吨油用工仅4.6人。
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担当作为奋进力量
这是一张普通的黑白照片。在一片戈壁和荒草前,13名年轻人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排成两排合影,后一排的人还将手臂搭在旁边伙伴的肩膀上,犹如今天的我们照相时的模样。
这也是一张不普通的黑白照片。发黄的相纸,相片的背后有力地写着:视死如归,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临上阵前合影,以备殉职后告慰家中亲人。
这张照片就是沙参二井在油气突破发生井喷时,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队员的合影和他们的“留言”。
1984年9月22日,沙参二井发生井喷,井场西侧放喷管线燃起的火焰顺着风势大面积燃烧起来。王守忠、卫怀忠、闫德宝等老一辈西北石油人组成了青年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到井口周边抢险保井。突击队员们最了解井场情况,冲在最前面,100多名石油职工和200多名解放军战士紧随其后。他们形成的人墙挡住了火势,用铁锹铲着污水、沙土或水下的污泥压火,衣服、帽子粘上火苗,他们就互相拍打,再继续抢险。被火烤得脸生疼,有的人眉毛被燎没了,大家依然全力灭火。
50多个日夜,仅规模较大的火险就数十起。经过多方力量协助,沙参二井终于成功压井。
西北油田在沙参二井原址建设企业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一碑一雕一墙一井”生动再现抢险队员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以纪念老一辈石油人勘探开发塔里木盆地的艰苦创业历程。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西北石油人从进疆时秉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到随着工作重心调整和改革改制形势变化,将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逐渐融入油田文化血脉,并注入新的内涵,凝练出以“敢为人先、创新不止”为主要内容的西北油田优秀作风,并在一代代西北石油人中薪火相传,激发了无数干部员工担当作为的奋进力量。
面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挑战,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宗杰带领团队屡克难关。2019年,他们通过断裂精细解析和类比评价,将勘探拓展目标聚焦在顺北4号断裂带上。可初战不利,首口探井顺北4井未形成规模产能。2020年,他们以新地质认识为指导,又部署顺北41X井、42X井。再战又不及预期。
李宗杰带领团队成员走进现场、机房、实验室、岩芯库,夯实基础研究工作,建立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栅状”结构模型及地震地质识别模式,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多学科联合创新,形成超深层高产井轨迹设计方法,重新设计了两口探井的探索轨迹,最终均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实现顺4号断裂带油气大发现,开辟了顺北气区亿吨级凝析气资源阵地。
无论是科研、管理,还是技能操作,“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优良作风体现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成了西北石油人独特的文化印记。近年来,西北油田先后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龙、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罗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刘守朝、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完井测试管理中心应用评价组等一批优秀个人和团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老一辈西北石油人精神的感染指引下,油田的青年员工逐渐将激情变成习惯,把奉献当成自然,成长为新典型、新榜样,这就是西北油田为什么能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勘探开发难题时,几十年如一日昂扬向上,并始终不断突破、屡创佳绩的主要原因。”西北油田思想政治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主任赵德锋说。
奋勇攀高向新续写能源报国发展新篇章
今年6~7月,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赵东分别到西北油田调研,要求西北油田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工作基调,持续做大产量规模,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当标杆、作表率。
“我们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的指示要求,聚焦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政治责任,在抓好当下油田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实现年度任务目标的同时,认真谋划好油田三年滚动规划,明确2025年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田、后期保持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目标,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新贡献,为更好端牢能源饭碗展现新担当。”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西北油田分公司代表王世洁说。
目标引领行动,奋斗成就未来。
今年以来,西北油田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集团公司工作部署,带领干部员工按照“抓质量、提效益、强管理、保安全、增绿色,实现可持续稳定增长”总体要求,大力实施资源接续、效益上产、科技兴企、企业治理、安全绿色、党建提升“六大工程”,全力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前7个月,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7.2万吨油当量。
持续加快勘探开发节奏。油气勘探超前部署实施三维地震1762平方千米,深化采集处理一体化作业,项目平均作业周期较计划缩短1个月。加快井位部署实施节奏,提前完成全年探井部署任务,外围“新区带、新层系、新类型”井位部署超过70%,在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油气成果。成立塔河产建、顺北产建和采油工程3个项目部,与各采油气厂统筹联动,大力推行厂院一体化模式,加快稳产上产节奏,新增动用储量、提高采收率等关键指标持续向好,油气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改革提升持续走深走实。西北油田推进数智化条件下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运行模式变革,压减两个机关部门,在两个采油气厂实施完善“厂直管班站”模式,在3个采油厂实施完善“厂-管理区”“一室一中心”标准模式,进一步精简层级、提高效率;整合油田内部两个研究院的勘探开发、钻完井等科研力量,固化“一厂一室”厂院一体化模式,推动专家团队、科研人员常态化下沉到采油厂,加大对一线的科研支撑力度;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地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工资分配体系,实现了“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目标。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西北油田全面启动油田公司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工作,推进43个重点任务、31个增绿项目落地;投运塔河油田二区变光伏电站等4个6兆瓦光伏项目,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50兆瓦,进一步提升了油田绿色能源供给能力;正在论证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余热利用、“光热+”替代气示范等新能源项目方案,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西北油田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主题行动为总抓手,一体统筹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基层党组织“百千示范提升行动”等,持续提高党建质量、增强党建实效;启动“党建融合互促”专项行动,修订党建考核办法,分板块、差异化设置10条标准,引导各级党组织将精力向主责主业聚焦;巩固中央巡视、党组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扎实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专项整治,抓实为基层减负各项举措,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昨天,西北石油人立足塔里木盆地,以大漠为卷、奋斗为笔,书写了油气报国的厚重答卷;今天,西北油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向深进军、向新而行,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坚定不移的韧劲,真抓实干、务实求效,必将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续写能源报国的发展新篇章。
西北油田发展大事记
■1978年5月8日
西北油田前身国家地质总局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在乌鲁木齐成立,西北石油人挺进塔里木盆地寻找油气。
■1979年10月
更名为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后陆续更名为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西北石油局。
■1984年9月22日
沙参二井在塔里木盆地实现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重大突破,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1985~1992年
西北油田先后发现雅克拉、阿克库木、阿克库勒、轮台、达里亚、艾协克等6个油气田。
■1996~1997年
沙46井、沙47井、沙48井在奥陶系获高产油气流,发现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塔河油田,成为西北油田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97~1998年
重组改革,整建制撤销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第一物探大队,撤销工程作业大队和测井站,近1500人(占油田职工数量半数)转岗从事油气生产、科研和油田专业服务工作。
■2000年3月
随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4月,完成油气分公司体制改革,更名为中国石化新星西北石油局、中国石化新星西北分公司。
■2004年1月
调整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直接管理,更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西北石油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2006年
作为中国石化试点单位顺利完成“一企一制”改革,完成对外投资、多种经营清理整顿工作。
■2007年5月
更名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2010年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4年
“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6年8月29日
中国石化宣布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勘探取得重大商业发现,实现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重大油气突破,树立起西北油田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2019年8月
塔河油田累计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个体原油产量达到亿吨级的油田。
■2022年8月10日
顺北油气田被命名为中国石化“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气项目,被誉为“深地一号”。目前累计产量超过1000万吨油当量。
■2024年1月
2023年产量为970万吨油当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连续7年油气产量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