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信息化
截至2月17日,通过转注、增能注水完善井网等措施,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唐东13X3k井已连续稳产3个月,日注水量上升,增油达428吨。
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老油田,如何保持稳产?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沿着“油水并重”的思路,做好“水”文章,践行“补能量、降递减、提收率、增可采”的思路,打开老油田稳产增产的新局面。截至目前,第一采油厂今年原油产量保持稳定。
转变思路 在“水”字上做文章
经过60年开发,第一采油厂在油藏开发上经历了分层系开发、精细油藏描述、二次开发及三次采油等阶段,存在复杂油藏水驱动用程度低、注采结构不完善等难题,保障有效注水,让油井“喝好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人员实施井组承包制,开展专项治理与分析,通过从单井治理向井组、区块整装治理转变,从油井治理向油水同步治理转变,加强动态资料运用,着重在降递减、提高采收率上下大力气。
在主力区块深入推进注采关系研究,第一采油厂重构开发秩序,进行分层系治理,实时跟踪、调控各层注水量,确保注采平衡。在主力油藏注够水的基础上,使油井开采尽量回归主力高产层,进一步提高油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在亏空严重的深层低渗油田,通过短期大排量增能注水和长期稳定注水相结合的方式,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在无注水区块和单项收益区块,通过油井转注、欠注井治理、长停井恢复注水等方式健全注采井网。
截至目前,通过“新投注水井+治理欠注井”相结合的方式,第一采油厂日增注水量达2300立方米。通过动态监测与动态调水双管齐下,这个厂2024年增油达1.4万吨。
因藏施策 在“精”字上见实效
进入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越来越分散,采出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让老油田焕发青春?技术人员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重新解释测井、录井老资料,深化认识,与已知区块建立油藏关联,利用类比法重新认识油藏,结合动静态资料,重新界定油层下限。改变以往以补孔为主的措施方向,以水找油,立足地质构造、储层分布、注采状况、油藏潜力“四个再研究”,优化措施结构类型。挖潜措施上采取深层增能吞吐压裂、中层建立注采井网、浅层回采高产受益层,逐块、逐井、逐层开展精细动态分析,通过分类治理、分类调整、分类改造,进一步挖掘油藏潜力,激发出老井稳产新活力。
同时,技术人员大力开展低产低效井措施改造。技术人员选取地面设施、井组环境、井筒条件相对较好的港17-7井进行先期试验,通过油藏静态分析与油藏动态变化相结合,复盘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剩余油潜力,日增油超11吨。
2024年,第一采油厂实施压裂改造、增能吞吐、补孔、回采、放层措施186井次,自然递减得到了有效控制,累计增油3.4万吨,为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
工艺攻关 在“新”字上求突破
对老油田开发来说,常规单一的工艺手段已无法满足井下复杂的地质环境,更难长期见效。针对抽油泵频繁气锁制约油井生产的问题,技术人员改变思路,创新性采用油管打压方式进行治理,气锁的2口井产量相继获得突破。这种方式相比常规洗井方式所需入井液减少85%,措施治理时间缩短,柴油费用节约80%,且入井液不接触地层,对水敏性强、产量恢复周期长的油井,避免了地层污染,有效提升了油井措施质量,大幅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运用这一方法,第一采油厂2024年成功实施5井次,油井日产量保持稳定,节约费用50万元。
此外,技术人员打破常规,致力于提高油井波动的发现及时率及危险井抢救质量。在生产数据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及时发现油井异常,并分类靶向治理。在低效井治理上,按照效益高低、难度大小依次排序,实施提泵效措施,从而实现增油目标。
老区不老,小块不小。第一采油厂在注水治理、措施增产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老油田保持青春活力。